大江大湖“鮮”滋味|冷水魚躍動白竹村

溯香溪河而上,直至毗鄰著名旅游風景區神農架的湖北省興山縣南陽鎮白竹村,在老黨員胡明海創立的神農魚庄內,養殖池碧波蕩漾,鱘魚、楊魚等冷水魚類悠然游弋其中。多年來,興山縣南陽鎮白竹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托生態資源、優質水資源優勢,發展冷水養殖,為村民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白竹村地處深山,氣候涼爽,溪流縱橫,水質清澈,是冷水魚生長的理想之地。然而,長期以來,村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資源的價值,大多以傳統農耕為生,生活並不富裕。直到2015年,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在開展精准扶貧工作中,偶然發現了白竹村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決定將其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項目來扶持。
“剛開始,我們也不知道這些冷水魚能不能養,更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時任興山縣白竹村黨支部書記的胡明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面對村民們的疑慮和困惑,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迅速行動,組織專家團隊深入白竹村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最終確定了以冷水魚養殖為突破口,帶動全村產業發展的思路。胡明海說,“在了解養殖過程中,我發現冷水魚長得慢,養殖成本大,方向找到了,可錢讓我犯了難。”
為了支持白竹村冷水魚養殖產業的發展,農行湖北省分行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金融幫扶措施。一方面,興山農行通過發放小額信貸、產業扶貧貸款等方式,為村民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他們購買魚苗、飼料和養殖設備﹔另一方面,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還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白竹村爭取到了冷水魚養殖技術培訓、市場信息服務等資源,提升村民的養殖技能和市場競爭力。
“農行的貸款就像及時雨,解決了我們的資金難題。”胡明海感慨地說。在農行的支持下,他擴大了養殖規模,引進了優質魚種,並建立了標准化的養殖基地。如今,他的養殖場已經發展成為村裡的示范點,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和購買冷水魚產品。
但養殖的路並非一帆風順,在養殖過程中白竹村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一方面要面臨枯水季節養魚水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面臨洪澇災害的污水,給養魚戶們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就在此時,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及時伸出援手,和村干部一起協調電站放水救魚,並協助購買了遮陽防晒網分發給養魚戶們。同時,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還對接了保險公司為受災養魚戶辦理理賠手續,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協助村裡匯報情況並爭取到了南陽鎮的大力支持。“攔水筑壩”項目的落地徹底解決了枯水季節水源不足和洪澇災害問題,並引導農戶養殖鱸魚,豐富了農旅元素,為52戶、115人帶來了增收機會。
隨著冷水魚養殖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白竹村的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通過養殖冷水魚,不僅實現了脫貧致富,還帶動了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以前我們村裡總是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現在大家都有了奔頭。”村民杜興福說。在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白竹村成立了冷水魚養殖合作社,實現了規模化、標准化生產。合作社不僅為村民提供了技術培訓和市場信息服務,還幫助他們拓寬了銷售渠道,將冷水魚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此外,白竹村還充分利用冷水魚養殖的資源優勢,發展起了鄉村旅游產業。村民們利用自家的民房和庭院,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和休閑娛樂等服務。冷水魚養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為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來源,還提升了白竹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現在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多虧了農行的幫扶。”胡明海說。他不僅通過養殖冷水魚實現了脫貧致富,還帶領鄉親們一起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冷水魚養殖的行列中來,共同書寫著白竹村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除了冷水魚養殖,在湖北農行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白竹村還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及周邊土地、專業特長等優勢,發展了“小菜園”、“小水果”和“小花卉”等庭院經濟,提高了村民的自給自足能力和增收渠道。在產業布局上,白竹村以養殖業為主導,特色種植業和鄉村旅游為輔,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完善了利益鏈。
如今的白竹村,已經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庄,發展成為了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農行湖北省分行的精准幫扶和村民們的不懈努力。未來,白竹村將繼續攜手湖北農行,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讓冷水魚養殖產業成為白竹村的一張亮麗名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農行湖北省分行堅持繼續加大對轄內脫貧縣的金融支持力度,確保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加快推進精准幫扶貸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及富民貸投放,針對性完善幫扶措施。”農行湖北省分行三農對公業務部總經理龔文婷介紹。(周倩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