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聚力建支點奪取開門紅 武漢科技創新活力奔涌

2025年02月06日15:25 |
小字號

武漢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主線,將科教人才優勢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深度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過去的一年,武漢市科技系統奮楫爭先,各項工作穩步邁進,佳績頻傳,碩果盈枝,創新活力持續涌動。

大美武漢。陳卓攝

大美武漢。陳卓攝

創新實力一再刷新 成績矚目

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武漢被不斷“點亮”。2024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武漢全球位列第十三、國內第五。這一成績的背后,是武漢長期以來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

武漢持續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底座。2024年11月,《自然》雜志發布《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武漢全球排名又前進1位,達到第九,國內排名保持第五。據了解,自然指數是衡量科研機構高質量科研產出的重要指標。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化”,武漢正強勁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人才是科技強國的第一資源,在2024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全國獲此殊榮的兩位杰出科學家之一。在漢單位牽頭完成的通用項目共獲得19項國家科技獎,獲獎數居全國第二,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

這些國家科技獎涵蓋了多個領域,代表著武漢在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科技創新,暉光日新。過去的一年,武漢科技創新“首創”“首個”“首次”層出不窮……

華工科技數據中心光模塊生產線現場。

華工科技數據中心光模塊生產線現場。

華工科技智能制造未來產業園半導體工藝實驗室內,激光切割一片碳化硅晶圓用時20分鐘以內,蜿蜒度在5微米以內。切割晶圓的“硬核工具”是華工激光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國產化激光晶圓隱切設備,2025年1月初成功完成中試驗証。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於近日正式批准了武漢凱德維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創新產品“子宮內膜癌甲基化檢測”注冊申請。這是湖北省今年首款獲批上市的Ⅲ類創新醫療器械,填補了業界對臨床子宮內膜癌無創篩查的技術空白。

2024年12月,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建設的“湖北省6G工程中心”獲批並投入使用,這是在漢首家瞄准6G通信技術建設的工程研究中心。該項目負責人、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江濤介紹,中心提出的校驗級聯PCC極化碼成為5G控制信道唯一編碼國際標准。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挺膺擔當

武漢,這座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中部重鎮,正以堅定的步伐、有力的舉措,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向著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目標奮勇前行。

2024年初,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吹響進軍號角”,為全市科技創新事業繪制新一年的“藍圖”。

為加快將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2024年初,武漢市委、市政府推動成立市委科技委,武漢市科技創新局牽頭出台《關於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明確15個方面51項重點任務。

2024年10月,《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2024》在漢發布。報告顯示,近年來武漢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得分達到了206分。其中知識創造力增長最快,產業驅動力和輻射引領力均實現快速增長,研發經費投入強勢增長。

“本《報告》旨在監測和評價武漢科技創新能力變化,系統分析武漢的優勢和短板,為進一步推動武漢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決策支撐。”報告發布方、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有關負責人稱。

目前,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正穩步邁向新的階段。

武漢市科技創新局介紹,市委科技委成立了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擔任主任委員、匯聚各領域共30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線院士、專家、企業家的武漢科技咨詢委員會,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提供最強智力和動力保障。

創新平台和關鍵核心技術 突飛猛進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蝶變。在科研平台建設上,武漢加快推進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建設,積極推動測繪遙感信息工程等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重組,在漢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達41家。

武創院展廳。

武創院展廳。

借科教人才優勢支持本地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市委科技委辦公室出台《武漢市支持湖北實驗室效能提升的若干措施》,八家在漢湖北實驗室捷報頻傳,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新能源船舶綜合電力系統等16項突破性、標志性成果對外發布。

此外,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運行機制,取得全生命周期BIM監管雲平台等多項重大成果,為建筑、制造業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武漢還以“揭榜挂帥”等方式組織實施11個市科技重大專項,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打造一批“撒手锏”成果。

在未來產業布局上,武漢前瞻性地重點布局量子科技、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等13個未來產業領域,取得全球首款一站式植入腦機接口、國內首台原子量子計算機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圍繞優勢產業轉化、新興賽道開拓、場景應用示范等組織實施以“用”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全球首創的植入式人工膀胱等一批科技成果正在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

僅一年時間,從辦公場地到政策對接,從員工招聘到專家指導,武創院推進團隊成立低空感知與空域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低空所)。

“大盤取厚勢,落子開新局,在這低空經濟發展元年,低空所、星御通在武創院的支持下,我們一定把握好機遇,乘勢而上,在低空基礎保障設施領域,在低空防務領域爭做領航者,緊做聚合者,不負武漢市的支持和賦能。”武創院低空所工作人員李倩倩稱。

致力於“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願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武創院新組建專業研究所11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23家、公共服務平台2家,創新單元總數累計達到86家,搭建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橋梁,武漢市推動其創新發展經驗,《武漢市打造應用型創新樞紐 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為全國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典范。

創新激發經濟產業發展 蒸蒸日上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作為中國高校成果產業化先行者,科技龍頭企業華工科技始終踐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春節期間,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內一片忙碌。值班技術人員正調試輪胎模具激光清洗裝備,為發貨做准備。

據了解,前不久,該產品首次獲得全球頭部輪胎企業訂單近10台,並與多家全球知名輪胎企業達成意向訂單。

打破藩籬,在企業一線建實驗室,2024年8月,武漢市科技創新局和市經信局聯合龍頭企業牽頭組建10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串聯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高校院所開展底層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前沿技術攻關。

持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2024年,“分類分層培育體系”相應出台。武漢市科技創新局介紹,全市科技系統大膽創新,該體系將傳統“選項目”模式轉變為“選企業”,按企業成長不同階段,實施育苗、躍升、瞪羚、領軍四個不同層面的企業培育計劃。

羅輯技術(武漢)有限公司團隊成員在工作中。

羅輯技術(武漢)有限公司團隊成員在工作中。

2024年7月,武漢光谷專注於人工智能醫療影像診斷的初創企業羅輯技術(武漢)有限公司入選“武漢市初創科技企業育苗計劃擬立項企業”,從最初僅有幾人的團隊,逐步成長為擁有核心技術、專業研發和市場拓展能力的創新型企業。

目前,羅輯技術的產品已在多家醫院投入使用,為醫療診斷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決方案。通過育苗計劃,羅輯技術得到武漢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未來,企業將持續在生物醫學影像領域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

小微高企躍升計劃同樣成效顯著。通過引導首次納統入規的高企建設企業研發中心並予以資助,2024年,已有41家備案市級企業研發中心。同時,在骨干高企中遴選出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成長速度快的125家“武漢市科技創新瞪羚企業”,通過后補助方式,支持其開展自主項目研發,助推裂變成長為高能級企業。其中,已有42家企業獲得超3000萬元的股權投資。

“大、中、小”企業齊心協力,目前,武漢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均雙雙突破1.6萬家,均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政策平台雙驅動,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速。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武漢通過政策創新與平台建設雙輪驅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初制定的成果轉化“二十條”在全國首創多項政策措施,開展在漢高校院所服務地方貢獻度評價,激發了高校院所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積極性。推動職務科技成果“限時轉化”,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更快走向市場。實施技術交易“四方有獎”,調動了高校院所、企業、技術轉移機構等各方參與技術交易的熱情。

武漢不斷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組建上海技術交易所中部服務中心,引入專業的確權確價體系,提升技術交易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備案市概念驗証中心16家、中試平台35家,認定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0家,構建了從概念驗証、中試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武漢市技術轉移研究院的組建,常態化開展“漢版”技術經理人培訓,舉辦第二屆武漢技術經理人大賽,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轉移人才。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608.33億元,同比增長18.65%,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 協同發力

大力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目前,武漢已認定17個創新創業特色街區(小鎮),這些街區和小鎮成為創新要素匯聚的高地。

光谷的創業街區,以其濃厚的創新氛圍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吸引了大量初創企業和創業者。在這裡,兩點十分等一批專注於動漫、軟件開發的創業團隊,借助街區提供的創業輔導、資金對接等服務,迅速發展壯大。

武漢光谷。

武漢光谷。

同時,武漢新增市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79家,新建創新街區(園區、樓宇)118萬平方米。這些載體為創新企業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

“賽會展”激發創新活力,武漢市科技創新局介紹,2024年,舉辦的國際光化學與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大賽,吸引了全球眾多科研團隊和企業參與。其中,依托武大化學院電化學實驗室曹余良教授團隊,面向鈉電產業需求,致力於解決行業瓶頸問題的武漢珈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大賽中脫穎而出。

公司負責人稱,珈鈉集團在武漢成立了研究院,正是看好武漢的科教資源優勢和人才,希望在武漢將研究院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實現中試階段的孵化過渡,從而把產品從實驗室推向量產。

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東湖論壇、武漢量子論壇、九峰山論壇暨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博覽會等一系列2024年舉辦的高水平活動,為武漢搭建了與國內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東湖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展開深入研討,為武漢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武漢還圍繞“965”產業發展,組織“武創薈”成果對接活動74場,促進了創新成果與產業需求的精准對接。首次舉辦的“武創源”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更是成果豐碩,10個項目在全國獲獎,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三,充分展示了武漢的創新實力。

科技金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武漢持續強化科技金融服務,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科保貸”“科擔貸”的持續推廣,為眾多科技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2024年8月,武漢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智慧擔保業務系統上線,串聯財務、簽章、聚合支付、在線開票、短信平台等內外部應用,涵蓋200余項功能點,打造一站式高效應用場景。

武漢還推動銀行定制“科創成果轉化貸”等41個產品,設立科技金融工作站57家。國家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在漢落地,5034家企業入選科技部推薦名單,居全國城市前列。這些舉措為科技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武漢強化國際科技合作載體建設,在美國、葡萄牙等國布局建設5家國際企業創新中心、5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過去的一年,武漢科技創新成果斐然。新的一年,武漢市科技創新局將同心協力咬定目標,從創新策源、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培育、科技體制改革、開放創新協同等方面,重點加速國家實驗室“核心+基地+網絡”體系建設、加快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加快構建顛覆性技術培育支持體系。

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戰略新興產業細分領域,一體化開展重點領域平台建設、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出一批具有“技術突破、指標登峰、前景廣闊”特點的重大科技創新產品,引領重點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聚焦未來產業培育,圍繞技術供給、產品打造、主體培育、場景應用等方面,加速構建產業創新生態。

2025年,武漢科技系統將以挺膺擔當之姿,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高地,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為國家貢獻武漢力量。(文/圖 陳潔 武科宣)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