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南民族大學“同心石榴籽”宣講團以青春之聲傳遞民族團結情

2025年02月17日15:37 |
小字號

1月13日至2月11日,中南民族大學“同心石榴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實踐宣講團(以下簡稱“宣講團”)先后前往內蒙古包頭、雲南普洱、遼寧沈陽、廣西百色等民族地區,開展“跟著《概論》教材走中國”系列活動,用“青春青語”傳遞“籽籽同心”的民族團結之情,共促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盛常開。

石榴花開、尋美中華,在行走中上好“民族團結大思政課”

宣講團走進百色市瓦氏夫人文化公園。學校供圖

宣講團走進百色市瓦氏夫人文化公園。學校供圖

宣講團通過實地走訪,深入了解各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團結故事。在廣西百色市瓦氏夫人主題公園、百色起義紀念館等地,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深厚情誼﹔在遼寧沈陽市錫伯族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探尋沈陽“三交”印記,傳承錫伯族愛國主義精神﹔在雲南普洱,親身感受民族團結誓詞碑背后的偉大精神﹔在內蒙古包頭“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挖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日常資源。

“‘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歷史佳話深深觸動了我,尤其在知道三千孤兒在包頭的一部分人長大后成為了包鋼的一員,‘原來我們一直在一起’這兩段歷史佳話的跨時代交匯,讓我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厚情誼!”宣講團成員鞏宇佳說。

石榴結籽、研美中華,在交流中感悟“多元一體中華文化”

宣講團在民族團結誓詞碑前與魯國華老師交流。學校供圖

宣講團成員在民族團結誓詞碑前與魯國華老師交流。學校供圖

在彩雲之南的普洱秘境,宣講團叩開了民族團結盟誓后代方財兵的家門。“父親臨終前攥著我的手說,56個民族就像石榴籽,抱得緊才能甜到心。”方財兵輕撫著祖輩留下的佤族銀飾,講述著71年前各族頭人剽牛盟誓的傳奇。當《碑魂》作者魯國華將厚重的史料專輯交到學子手中時,陽光正透過窗櫺照亮扉頁上的燙金文字:“願此碑走出橫斷山脈,化作滋潤中華兒女的精神甘泉。”

沈陽的研討會上,青春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宣講團成員與部分沈陽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成員圍繞理論內容的深化與創新、受眾群體的特點與需求、宣講多樣性與實效性、校地合作等方面開展交流座談。

包頭的實踐課堂更是別開生面。在包鋼高爐映紅的天空下,全國勞模寧志敏摘下手套,露出結滿老繭的手掌:“當年蒙古族師傅手把手教我煉鋼,現在我和彝族徒弟攻關新技術,這雙手就是民族團結的見証。”

“這次研學就像打開了一本立體的教科書。”擺思蕊的研學筆記已寫滿大半,“我們要把這些冒著熱氣的故事編成宣講劇本,讓民族團結的薪火傳遍校園。”

榴果飄香、道美中華,在宣講中汲取“青年學子奮進力量”

宣講團成員與沈陽市民宗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成員開展交流。學校供圖

宣講團成員與沈陽市民宗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成員開展交流。學校供圖

宣講團還積極開展宣講活動,用“理論主料”“故事輔料”“互動佐料”烹制“營養大餐”,圍繞瓦氏夫人抗倭、錫伯族萬裡戍邊、齊心協力建包鋼、雲南民族團結誓詞碑等民族團結故事的歷史擔當、中南民族大學“鑄牢”育人的典型事跡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年使命開展理論宣講,用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教育身邊的人,讓民族地區居民們“大飽口福”,直呼“干貨滿滿”。沈陽市福陵社區書記王娜對宣講活動給予高度評價,期待宣講團再次到來。“我們要用小故事抒發大情懷,實現宣講入腦入心的效果。”宣講團成員徐特立說。

從茶馬古道到草原鋼城,從盟誓碑文到時代新篇,中南民族大學青年用腳步繪制著新時代的“民族團結萬裡行”圖卷。正如他們在實踐日志扉頁寫下的誓言:讓青春成為跳動的火種,點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光芒!

據悉,宣講團依托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組建,以黨支部、團學組織、班級等三級組織為核心,通過“一路走”“一路學”“一路講”等形式,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實踐活動。2024年,宣講團曾先后赴甘肅武威、內蒙古呼和浩特、湖北宜昌興山縣等地開展“跟著《概論》教材走中國”社會實踐活動,講好“涼州會盟”“昭君出塞”等民族團結故事。后期,宣講團將繼續前往更多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堅持宣講與調研相結合,讓青年學子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堅定捍衛者和忠實實踐者。(馬博博、徐特立、龍華)

(責編:王郭驥、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