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北丹江口:“茄鄉”春日裡的三重變奏

2025年02月27日09:17 |
小字號

初春的丹江口,晨霧為水墨畫卷籠上輕紗,晨曦碎入江內於波光躍動,岸邊綠絲絛在水面書寫春的詩行,櫻花、桃花、油菜花應和著春的邀約,引得蜜蝶競相沉醉……萬物復蘇的季節,更是田間生產的黃金時期。近年來,湖北省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依托煙葉產業,通過標准化、機械化、綠色化等激活春日新生機。

標准育苗打造“數字”車間

數字化調度中心技術人員正在查看田塊信息。佘真溪攝

數字化調度中心技術人員正在查看田塊信息。佘真溪攝

走進丹江口市五龍池村,5座3聯棟的標准化育苗大棚映入眼帘,控溫控濕的智能化育苗大棚內不少種子已經發芽。透過監控攝像頭,幼苗生長情況清晰可見,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著棚內溫度、濕度、pH值等關鍵參數,數據實時上傳至雪茄煙數字化調度中心。

“過去育苗要受自然天氣影響特別大,我們對育苗情況的把控就是靠人力去挨家挨戶的看,現在集中標准化育苗,所有數據都能實時查看。”試驗站技術員任震輕點控制台,卷帘緩緩啟動。

為了提高雪茄煙育苗的標准化程度,2025年在原有的育苗大棚基礎上引入了數字化系統,實現了棚內溫度、濕度實時監測調控。並通過建立“技術專家+科技管理員+站點技術員”指導體系,全市產區建成9個標准化育苗大棚,引入自動化播種機,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降低了用工成本。數據顯示,將引入自動化機器,漂浮育苗效率提升35%,成苗率從86%提升至95%以上,移栽后大田期病害發生率下降3%,每畝節約成本約112元。

在標准化浪潮中,傳統農業生產也實現了數字化發展。62歲的老煙農李從江通過參加丹江口市局(營銷部)組織的“雲課堂”,學會了利用“武當茄香”微信小程序查看育苗數據。“現在站上管大棚育苗,可別說,統一管理苗子確實整齊,像苗子啥情況,我在微信上都能看到。現在我隻需要按照上面(武當茄香微信小程序)推薦的肥料准備好地,移栽的時候去大棚拉苗子就行。”他笑著展示手機裡的知識庫。

智慧農機勾勒春耕圖景

科技試驗人員正在跟隨機械自主作業。佘真溪攝

科技試驗人員正在跟隨機械自主作業。佘真溪攝

立春剛過,習家店鎮千畝煙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大型拖拉機牽引著挂斗在田間穿梭,每天翻耕面積達32畝。試驗田內,施肥、起壟、覆膜一體機閃亮登場,多環節從此變成“一步成”生產,北斗導航系統指引著機械走位,無需人工把控方向盤,作業精度誤差不超過2厘米。

“這台機器很厲害,原來我們請5、6個工人施肥、起壟、覆膜一天也就完成4、5畝地,現在這一台機器把4個人的活兒全干了,一天能完成10多畝。”習家店煙葉站技術人員李世斌介紹道。

2025年,丹江口市局(營銷部)引進智能化農機設備5台,全市擁有大小型農用機械80余台,全市產區內綜合機械化率從61%躍升至97%。今年春耕期間,全市投入拖拉機、播種機等大型機械6台,完成機耕整地2400余畝,較傳統耕作效率翻了一番。

新時代孕育新機遇,40歲的煙農程世偉通過參加省級農機手培訓,考取了植保無人機操作証,成為了一名技術型人才。“過去覺得種田沒技術含量,現在操作無人機咱也是手拿把攥,現在鎮上的無人機飛防基本上都是我去操作。”他操控著無人機,精准噴洒生物農藥。

煙油融合繪就生態畫卷

雪茄煙煙糧輪作場景。佘真溪攝

雪茄煙煙糧輪作場景。佘真溪攝

春天是花的海洋,習家店鎮年前煙后輪作的油菜此刻已經競相綻放,層層小丘陵,片片金色海,與旁邊還未移栽的棕色空地相映成趣,奇特的“撞色拼接”呈現出煙后田裡的“大地藝術”。丹江口市局(營銷部)科學布局,系統設計“煙+”融合發展模式,按照煙糧、煙油、煙菜輪作套作模式改善土壤結構,又提高經濟效益。

通過建立“政府引導+局(營銷部)帶動+農戶參與”的三方聯動機制,2025年全市推廣煙油輪作面積達1800畝,配套建設有機肥加工點,實現農用廢棄物資源化。據調查,輪作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2%,病虫害發生率下降3.1%,每畝增收超過1200元。

油菜花期吸引大量蜜蜂授粉,也為煙葉害虫天地提供天然蜜源,既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又產出優質油菜花蜜﹔箭舌豌豆根系固氮,為下季煙苗生長提供天然肥料﹔綠肥翻壓還田,化作基質更護煙。正如煙農陳國蓮所說:“現在田裡虫子少了,農藥味淡了,連鳥兒都變多了。”

春日裡,標准化育苗車間幼苗蓄勢待發,旋耕整地如火如荼,千畝油菜花香沁脾,桃花、櫻花賦予山坡浪漫氣息,三花競開,小鎮成了花的海洋,“三花節”拉開帷幕,吸引周邊游客紛紛打卡……(王曉娜、佘真溪)

(責編:王郭驥、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