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創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分析增強文化認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能與現實路徑,是極為重要的理論命題。
一、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互動關系
從歷史邏輯看,中華文化的生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具有歷時態上的同一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在“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中生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參照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格局”,中華民族在同中華文化的同頻發展中形成自在民族﹔在與他者民族的對照中,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中呈現出清晰的民族自覺﹔自為民族的形成,則要依托於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想象的共同體,而是一個由中華文化傳統長期浸潤的實體性的文化共同體。
從理論邏輯看,文化認同處於基礎地位,發揮統攝效能。在關涉“認同”的概念群中,按“主體—對象”區分,既具有主體層面的身份認同、心理認同等,也有主體與對象互動后產生的民族認同、社會認同等。按“微觀—中觀—宏觀”區分,既有個體認同,又有地方性群體認同,也有基於“大傳統”的共同體認同。之所以斷言“文化認同是最深切、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因為在“主體—對象”的認同范疇中,文化主體既在同一性的尋找、信任與內化的過程中形成文化維度的“我們”,也在文化差異性的辨別中形成“我們”與“他們”的不同,由此主體篩選保留共同的文化基因並使之得以歷代相傳。在“微觀—中觀—宏觀”的理論區分中,文化認同對三個層面進行了統攝——在“胸懷天下”與“家國情懷”文化基因的傳承下,文化認同成為涵容個體認同、民族群體認同的內在結構,也即錢穆所言“中國人的文化觀念是深於民族觀念的”,由此形成了“由文化觀引領民族觀,由民族觀拱衛國家觀”的理論圈層。
從實踐邏輯看,文化認同既隸屬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領域,又處於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范疇,二者均有戰略性地位。其一,兩者互相融通,共同作用於文化主體性的構建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其二,兩者互相促進,文化建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更好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之合力,共同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其三,兩者互相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增進文化認同,無疑是對中華民族優勢的繼承與發展。
二、增進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利條件
“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研究者普遍認為“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共同的文化觀念、秉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是文化認同的依據”,總結出知、情、意、行四個文化認同的維度。
在“知”的維度,增進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集體記憶。文化認同具有諸多物質載體,包括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物質載體在共時態上表現為特定的文化符號,當文化符號在歷時態中承擔敘事功能與表征功能時,便塑造了文化的集體記憶。其一,集體記憶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共同“來路”。“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中華文化所形塑的集體記憶依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最大公約數”。其二,集體記憶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指明“去處”。集體記憶中共同承載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政治傳統、歷經磨難而又自強不息的歷史傳統,更能為中華民族指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前進目標與方向。
在“情”的維度,增進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情感紐帶。
滕尼斯認為,共同體的形成需要介質,“人類在群體生活中會結成基於血緣的共同體、基於地緣的共同體、基於宗教信仰等不同形式的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則是以中華文化作為介質,以情感紐帶作為共同體的一種維系方式。“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此言指明判斷是否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標准不是種族、血緣、地緣,而是中華文化。“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增進文化認同能夠激發中華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情感紐帶的形成有利於“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在“意”的維度,增進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思想保障。其一,在價值澄清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所面臨的多元價值沖擊與挑戰提供價值溯源基礎與價值培育土壤,更好應對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其二,在理念塑造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中華文化中的講信修睦、天下為公、萬物並育、九州共貫等思想積澱,為理念塑造提供文化根基。
在“行”的維度,增進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動力。“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外化行為。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在共同體與他者共同體之間,以切實行動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形成昂揚向上與理性平和的行動風格。
三、以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路徑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首先,“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文化認同的基石,要搞好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其次,要重視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塑造、建構與宣傳。借助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民族節日,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次,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場域,讓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讓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交融中自小埋下愛我中華的種子,由此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交融,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二者辯証統一”。首先要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深入挖掘背后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其次要推動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上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風尚,既重視中華文化對各民族文化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也重視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的效能。
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著眼點,宣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對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組成﹔對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從世界意義上看,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有利於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