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風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與路徑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應將家庭家教家風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構建“價值引領—文化浸潤—實踐養成”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將家庭建設能力納入大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培養既能“頂天立地”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又能“鋪床疊被”經營幸福家庭生活的新時代人才。
一、時代要求:家庭家教家風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應然性
(一)精神基因的傳承場域,實現從根基塑造到系統升華。家國情懷是家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同價值,是個人對家庭、家鄉和國家的感情與認同,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家庭作為家國情懷培育的初始場域,通過代際傳遞形成個體對家庭、鄉土與國家的情感聯結。家庭教育以日常化、浸潤式方式奠定大學生的國家觀、歷史觀與民族觀。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教育進一步通過理論闡釋與實踐引導,推動大學生從家庭情感向社會責任躍遷,引導大學生從對家庭的關注走向對社會、民族和人類的關注,將家國情懷轉化為服務國家的理想信念和行動自覺,實現由“情感認同—價值內化—實踐踐行”的進階。
(二)德才兼備的培育搖籃,實現從家庭啟蒙到系統培育。德才兼備是家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標,大學生成才是家庭的最大心願,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是國家民族的深切期待。家庭是大學生品德和能力學習的起步之所,很多重要的品質和技能諸如感恩之心、責任心、誠信、溝通表達、團結合作、自律意識等,都在家庭、家教、家風學習,為學校教育提供了基礎支撐。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通過課程思政、社會實踐與創新培養,實現“德育引領—智育賦能—實踐淬煉”的閉環,塑造兼具家國情懷與專業本領的時代新人。
(三)文化自信的根基工程,實現家校文化共振和雙向賦能。文化傳承是家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同結果,家庭和學校都是滋生文化、傳播文化、傳承文化的場所,二者雖然在文化傳播的內容、范圍和形式有所區別,但核心價值和社會功效一致。如:傳統家訓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智慧,《顏氏家訓》中的“夫學者猶種樹也”揭示教育本質,本土化的德育資源可以為思政教育賦能。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將通過大學生這一重要載體,反哺家庭家教家風教育,進一步促進家庭的和諧進步,形成“家庭—高校—社會”的文化傳承鏈。
二、現實觀照:家庭家教家風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一)破解家庭結構變遷挑戰。當下,我國社會正處於深刻轉型階段,家庭結構從傳統的大家庭聚居模式向核心小家庭快速轉變,生活方式也隨著科技進步與城市化進程發生巨大變化。此外,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消費主義、個體主義等沖擊傳統家庭倫理,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遭遇挑戰。大學生作為家庭和社會的有生力量,不僅影響原生家庭,更影響新生家庭和未來子女家庭。因此,正確的家庭觀、婚姻觀、生育觀以及育兒觀的教育和引導,對個人幸福、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穩定均有重要意義,家庭家教家風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迫在眉睫。
(二)補齊思政教育短板。傳統思政課存在“三重三輕”現象,即重理論傳授輕實踐養成,重課堂教學輕生活聯結,重群體教育輕個體關懷,缺乏與家庭生活、社會現實的深度關聯,標准化教育模式難以回應大學生情感與思想困惑,難以滿足其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成長成才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將家庭家教家風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豐富思政教育內涵,補齊思政教育短板,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思政教育從“大水漫灌”轉向“精准滴灌”。
(三)助力青年成長成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面臨很多成長問題,社恐、網絡依賴等現象折射現實社交能力退化,競爭壓力導致抑郁、焦慮比例攀升,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良好的家庭關系和優秀的家教家風,像溫暖的陽光和堅實的后盾,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思政教育迫切需要家庭教育補充,幫助大學生從家庭的情感模式和相處之道中汲取智慧,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強情感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抗壓能力。
三、創新路徑:四維協同育人體系構建
(一)課程思政深度融合。構建家庭教育思政課程群,例如:大一《家史研究》通過繪制“家族圖譜”,大二《家庭倫理》開展“家訓現代詮釋”,解碼文化基因,大三《家庭社會學》組織“城鄉家庭比較”調研,大四《家庭規劃》,引導學生做好角色規劃。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在《思想道德與法治》增設“家國倫理”專題,在專業課程中挖掘“工匠精神”等新時代家國情懷育人元素。
(二)文化傳承創新實踐。高校聯合家庭開展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熏陶中增強愛國情感。組織開展“姓氏文化尋根”“家風楹聯創作大賽”“家風故事征集”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表達和傳承家國文化。組織學生開展“家風圖譜AI分析系統”的創新創業項目,將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結合,成為當代大學生特有的青春表達。
(三)情感培育矩陣構建。建立“家校社”協同機制,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成長和短板,分享教育和成長經驗,探討學業和職業難題,及時助困紓困﹔開展“親情溝通日”活動,通過主題講座、代際對話工作坊、一對一咨詢等方式,促進學生與家庭開展深度對話,指導家長科學教育子女,改善親子關系,優化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用“春節家書”進行情感對話,學生用文言文撰寫家書、表達感恩、傳遞孝道。
(四)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從家庭認知維度、情感維度和行為維度開展研究,有效評估大學生的親情聯結指數,破解大學生心理障礙、人際交往不暢、團隊合作能力不足等問題。完善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將社會責任感、家庭美德等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標准,建立“大學生家庭責任清單”,將參與家務勞動、關愛家人納入社會實踐學分,強化學生家庭責任意識,實現品德培育從“軟約束”到“硬指標”。
(作者:任丹,華中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郭強,華中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