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們的“丹”心護水情

十堰市鄖陽區志願者在漢江清漂。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浩蕩的漢江水從丹江口水庫出發,持續潤澤京津冀豫廣袤而干渴的大地。
守好北方“大水井”,人人都是“守井人”。320萬十堰人民,始終把保水護水作為天大的事,用心用情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在“節水中國行·湖北十堰”分會場主題宣傳活動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被再次講述。
十堰市丹江口市新港經濟開發管理處的劉卉卉是“小水滴”志願服務聯合會的一員,她熱切地將“荊楚楷模”蔣德新的故事分享給大家。“我和蔣德新一起參與守水護水,見証了這位花甲老人從捕魚人到志願服務領頭人的轉變。”
今年64歲的蔣德新曾是一名漁民,打小就跟著父輩們在漢江裡撐船捕魚。2014年開始,庫區12萬隻網箱被全部清理,漁船全部上岸。“實施退捕禁捕對庫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是有利的,為子孫后代好,我要大力支持。”雖然心中不舍,蔣德新還是主動上交了跟了自己半輩子的9艘漁船。
就在蔣德新習慣了沒有漁船的日子,一個消息傳來:丹江口市將配置“守井衛士”船,用於日常巡江和庫面清漂。蔣德新第一個報名,就這樣風裡來雨裡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在他的帶動下,“德新”護水隊成立了,隊員也從最初的16人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人。
微光成炬,照亮一座城。丹江口市累計建立志願服務組織361個,設立黨員、清漂、護岸、巾幗、紅領巾等13個“小水滴”志願者協會,注冊志願者人數達20余萬。
“飲水思源。”十堰市廣播電視台記者鄒山姍通過一瓶取自丹江口水庫的水,將庫區人民奉獻與無私娓娓道來。南水北調前后經歷過兩次大移民搬遷,祖祖輩輩跟水打交道的人遠離故土。
外遷的移民開始了新的生活,內安和后靠的移民也要書寫新的篇章。鄒山姍來到丹江口市均縣鎮關門岩村採訪,這裡曾是湖北有名的“水產養殖第一村”。張旭春是這個村有著32年經驗的打魚人,后來響應號召“改漁為橘”。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種植了16畝柑橘,年收入有七八萬元。
如今關門岩村種植柑橘4000多畝,產值1200多萬元。老集鎮變身成為移民博物館,村居改建成了民宿,空置場地也被規劃成了露營基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然而,張旭春他們沒有忘記內心深處的牽挂,紛紛加入了保水護水的志願隊伍,默默守護著這片滋養他們的淨土。
治水先治土,治土先種樹。在十堰市鄖陽區青年作家李興艷的講述中,義務護林員杜金泉和王忠啟兩位老人,是平凡而又偉大的。“他們像守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守護著林場的一草一木。”李興艷說。
鄖陽區白浪鎮袁家灣村的杜金泉,1984年來到王家嶺林場,當上了護林員。他帶領家人不計得失地苦干,住在山上、吃在山上,一把鋤頭、一盞油燈,硬是用青絲銀發,換回了青山綠水。
鄖陽區南化塘鎮長新村,有一座庫容達100多萬立方米的水庫——長新水庫,承擔著向漢江流域生態補水的重任。退伍軍人王忠啟,用40多年時間義務植樹13萬株,讓水庫周邊百畝荒山披上了“綠裝”。
“他們是在植樹護林,也是在守住一江碧水的根。”李興艷感慨道。在鄖陽區,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很多,愛水護水、保護生態已成自覺行動。鄖陽小草義工協會中,有五六歲的小朋友,也有六七十歲的長者,這些來自社會各界的點滴星光匯成了護水的堅實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