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服務 AI輔導員成24小時“全能搭子”

當人工智能邂逅校園生活,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江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一群充滿創新活力的學生研發的AI輔導員,正成為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的全方位智能助手。
靈感迸發 學生團隊“硬核開團”
“輔導員老師為我們做了很多,希望能夠用AI技術讓他們更輕鬆一點!”
寒假,人工智能學院2024級本科生王博升他在某科技企業參與大模型研發項目時,發現AI技術在即時服務場景中的巨大潛力。返校后,他迅速跨年級組建團隊,提出“用大模型重構學生服務”的設想。這一想法得到了學院的肯定和支持,從指導老師、經費、硬件設備和數據信息,為學生團隊創新實踐提供全方位保障。
團隊從零開始,白天上課、夜晚攻關。面對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技術瓶頸,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專業老師,最終採用“Agent+檢索增強生成(RAG)微服務”架構,利用Agent的靈活性和多套模型的優勢,既降低模型“幻覺”,又提升了回答專業性。王博升說:“那段時間我們熬夜奮戰很辛苦,但看到系統跑通的那一刻,一切都值了!”
項目團隊討論技術設計方案
智慧升級 校園生活24小時在線答疑
“如果我是輔導員,我能為學生做什麼?我是學生,我又需要什麼樣的AI輔導員?”帶著問題,學生團隊回憶著校園生活中與輔導員的點點滴滴。在學生和學院輔導員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校園生活“全能搭子”呈現在大家面前。
無論是“轉專業流程”“臨時困難補助申請”,還是“心理咨詢預約”“就業崗位查詢”,系統覆蓋了學生學業、生活、心理等十余類高頻場景,真正實現從“信息分散”到“一站式服務”的跨越。
“如何低成本開發系統,同時避免響應卡頓和機器‘幻覺’這是我們需要攻克的難關。”學生團隊選擇採用本地部署的輕量化模型與雲端大模型協同機制,簡單問題1秒內回復,復雜問題通過多輪對話精准解析。經團隊多輪改進和內部評估,系統總性能從10Token/s顯著提升到最高60Token/s,輕量級模型延遲由10s級別降低到1s級別,回答延遲減少70%。
學生與AI輔導員實時對話
技術賦能 打造智慧育人新范式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做一個工具,而是用AI輔助輔導員工作,更好地陪伴和服務學生成長。”王博升團隊已摩拳擦掌計劃啟動二期任務:接入教務系統,開發“個性化學業規劃”模塊,為學生智能推薦課程和競賽信息﹔探索“心理輔導陪伴”場景,通過情感分析技術提供實時情緒“急救包”﹔引入語音問答和圖片識別等多模態功能,讓交互更自然、更親切。
未來,該項目還將聯合校內其他部門,構建跨部門協同的智慧服務網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自主探索、跟蹤前沿、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創精神,利用AI賦能高校育人,輔助輔導員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推動思政育人高質量發展。
AI輔導員的創新實踐,是思政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探索,也是人工智能學院學以致用的育人成效,為進一步創新了學生工作模式,推動輔導員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范式。(文/圖 饒玉龍 王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