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種助力農業豐收 為中國種業提供強“芯”服務

近日,位於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伯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成生物實驗室裡,上百名實驗員緊張有序地進行各類種子遺傳轉化實驗。
組培室裡,一粒粒轉入了目標基因的種子,正躺在溫控箱裡享受著“日光浴”。水稻、玉米、枸杞、小麥......人工氣候室裡,一排排等待交付的種苗正在拔節生長。每天都有各類成功完成轉化的種子,被交付到全國各地的種業公司手中。
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平台,匯聚了眾多像伯遠生物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春耕時節,積極發揮生物技術優勢,為全國春耕生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助力農業增產增效。
組培室裡正在培育的種子。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在農業種業的革新道路上,基因編輯與生物育種無疑是關鍵領域。作為“武漢·中國種都”,武漢在生物育種領域的技術儲備和平台儲備已處於國際前列。
“這裡是國內最大的綜合性生物育種和植物科研公共服務平台,能夠高通量、高效率的完成從‘基因克隆——載體構建——遺傳轉化/基因編輯——性狀檢測’整個生物育種流程。”伯遠生物總經理李陽向記者介紹,全國有近7000家種業公司,但絕大多數都是中小種業公司,佔據了國內90%的種業市場,但是他們普遍缺乏生物育種技術。隻知道種子存在什麼問題,但沒有技術能力解決,面臨著向生物育種技術轉型難題。
組培室裡,種子正躺在溫控箱裡享受“日光浴”。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建立一個自己的生物育種平台,起碼需要投入上千萬,對技術、資金、人才要求都很高。我們致力於打造生物育種公共服務平台,可以為國內種業公司提供基礎技術支撐。”李陽說。
依托分子生物學平台、遺傳轉化平台及檢測平台的規模化運作,將復雜實驗流程效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在這裡研發效率比一般科研單位提高了20—50倍。
“做一個植物遺傳轉化實驗,其他機構需要4到5個月,這裡最快隻要47天。種子企業隻需要提出他們的需求,靜待結果就好。”談到研究成果,李陽充滿自信。
組培室內,一款新型的高直鏈澱粉玉米種子已經培育成功。這是一家種業公司為健身人群特別定制的品種。直鏈澱粉多,意味著消化速度相對變慢。新的種子將在健身食品領域開辟出新市場,幫助企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伯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成生物實驗室裡,實驗員正在進行各類種子遺傳轉化實驗。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還有一家種業公司敏銳地察覺到農民普遍採用直播方式種植水稻,決心開發更適配直播種植方式且具備抗除草劑特性的水稻。培育出的新品種,不但達成目標,還顯著縮短了育種周期,為種業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
去年一年,這裡就完成了30000多個基因的編輯,服務於8000多家課題組和幾百家種業公司,已經成為國內大型綜合性的多物種遺傳轉化平台。“通過專業化分工重構科研價值鏈,為提升我國植物科學領域整體創新效能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李陽說。(郭婷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