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建設的守正創新與實踐進路

“大思政課”的提出及其建設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進程中的重要突破,其實質在於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雙向協同發展。這一創新理念不僅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單一育人模式,更彰顯了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時代要求。其核心要義在於構建“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銜接機制,通過教材體系聯通、教育資源互動、課程設置貫通、師資力量融通的系統化建設,形成大課堂聯動、大師資協同、大平台支撐的育人格局,最終實現在理論闡釋維度強化思想穿透力,在情感傳遞維度提升價值感染力,在實踐育人維度彰顯行動引領力,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的范式轉換,絕非簡單的概念更迭,而是育人理念的迭代更新、教學視野的全面拓展和教育格局的系統重構,其本質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創新,需要在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的辯証統一中開辟新境界。
一、制度變遷中“大思政課”守正創新的機理
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從初創奠基到改革完善,再到創新發展的歷史演進,這一歷時性演進過程中積累的理論傳統與實踐智慧,構成了新時代“大思政課”守正創新的制度根基。
從歷史制度主義視角審視,“大思政課”建設的守正根基集中體現為對政治方向、理論傳承、價值塑造三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首先,作為具有鮮明意識形態屬性的育人課程,“大思政課”必須始終堅守政治方向定力,在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教學實踐中,無論是敘事方式的歷史呈現、理論體系的邏輯推演,還是價值觀念的潛移默化,都需彰顯政治引領的核心功能。其次,“思政課建設要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這一重要論斷既確立了“大思政課”建設的價值坐標,也要求其必須以教材體系為綱、以學科知識為基,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理闡釋。“大思政課”理論植根於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它在理論武裝層面更需要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課程知識體系與學術話語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入腦入心轉化機制。最后,其價值塑造始終錨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思政課”之“大”並非對傳統課堂的否定,而是通過教學要素的結構化重組,實現價值引領的學理深度與情感溫度的有機統一。
新時代背景下,“大思政課”的創新突破需要實現多維度的系統性升級。教學理念層面,應著力構建“問題導向—社會融入—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通過聚焦社會熱點與學生關切,突破課堂場域局限,將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至社會現實場域,實現“小課堂”與“大時代”的同頻共振。教學方法層面,需構建“數字賦能+實踐育人+情境建構”的復合型教學模式,借助虛擬仿真、案例研討、實踐調研等多元化手段增強教學吸引力。資源整合層面,應著力打造“跨學科支撐、跨部門協同、跨場域聯動”的育人共同體,通過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構建協同育人平台,形成多維聯動的育人生態。課程內容重構層面,需建立“理論深度—實踐向度—時代溫度”的立體化內容體系,實現理論邏輯與實踐驗証的辯証統一。
二、“大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的現實困境
當前“大思政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初見成效,線上線下同步教學模式日益完善,教學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初步形成了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思政課的良好氛圍,但在守正創新進程中仍面臨諸多結構性矛盾。
第一,教學主體能力建構困境。當前教師隊伍主要存在三重能力鴻溝,表現為部分教師理論轉化能力不足,課堂教學純理論化內容單一,難以將政策話語轉化為教學話語,回應學生提出的熱點問題。部分教師數字素養存在代際落差,僅少數教師能熟練使用智慧教學平台,對於數字賦能思政教學的認識不足,導致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滯后,難以適配“Z時代”學生的學習模式。此外少部分教師實踐指導能力薄弱,部分實踐教學活動流程化固定化,以簡單的課堂互動展示代替社會實踐教學,導致“課堂—社會”育人鏈條斷裂。
第二,教學載體碎片化整合難題。目前,“大思政課”教學主要有課堂、校園、社會、網絡四大載體,但各載體間缺乏價值傳導的協同機制,資源分布碎片化,存在“物理疊加而非化學融合”問題,呈現出“孤島效應”。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對四大載體教學資源挖掘不深入,應用不靈活,運用效率低等情況。部分領域在應用網絡平台上存在“重技術輕內容”傾向,線上教學資源尚未建立價值評估體系,導致資源多而不精,這種教學載體離散狀態嚴重削弱了“大思政課”教學合力的形成。
第三,教學方式創新遲滯固化。盡管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教育創新提供了工具基礎,但當前仍存在“新瓶裝舊酒”的實踐困境。“大思政課”實踐中虛擬仿真技術使用多停留於感官刺激層面,尚未形成“認知—情感—行為”的完整內化鏈條。“大思政”實踐教學存在“打卡式實踐”“表演性參與”等異化現象,導致價值生成機制受阻。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簡化為“蓋章打卡”任務,導致學生未深入理解革命精神內涵,未能深入人心。
三、“大思政課”創新發展的“五親”破局路徑
為深化“大思政課”教育實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提出了思政課教師“大思政課”教學“親身經歷、親自感悟、親手提煉、親切講授、親力奉獻”模式(簡稱“五親模式”),其核心在於通過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主體與場域協同聯動、個體與時代深度耦合、歷史與現實深度貫通,以此形成“大思政課”“知行合一”的育人系統。這一模式既呼應了教育部“開門辦思政課”的頂層設計,也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大思政課”創新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在理論武裝層,構建“理論教育—政策解讀—經典研讀”的內容體系。課程教學中,開發“問題鏈”教學模塊,以問題牽引理論邏輯,圍繞學生思想困惑,設計“理論溯源—問題剖析—價值內化”的漸進式導學模塊,推動知識學習轉向價值追問。強化歷史與現實的互文性,重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照當代社會發展政策與案例,鍛煉青年對照闡釋能力,破除“理論懸浮感”。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通過“議題辯論—立場反轉—共識重構”教學法,引導學生從多視角辯証分析。
在數字賦能層,打造一中心多維度智慧教育平台。以思政育人為中心,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AI學情分析系統、VR紅色教育基地、實踐調研案例庫等多維度智慧平台。利用AI大數據精准捕捉學生認知盲點,進行學情分析,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反思評估課堂教學效果,借助互聯網豐富教學資源精准投送,形成線上線下課堂合力。建設VR紅色教育基地,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長征路等重要歷史事件,在沉浸式體驗中獲得感官認識,從而更好的結合理論知識內化為情感價值認同。整合實踐調研案例庫,通過實地調研整合實踐素材形成教學案例,建立起動態思政教學案例資源庫。
在實踐轉化層,完善“五親模式”運作機制。“五親”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親身經歷、親自感悟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知,親手提煉、親切講授形成理性認識,親歷奉獻在廣泛的推廣運用中形成實現認知閉環,“五親”共同推動了知、情、意、行的辯証轉化和有機統一。“親身經歷”,通過實地調研獲取第一手實踐素材,增強理論感知的真實性,建立“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模式﹔“親自感悟”,基於調研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創新理論及社會發展實踐的深刻理解,從現象到本質,提升價值判斷的自主性﹔“親手提煉”,將實踐素材轉化為教學案例,歸入思政教學案例庫,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思維,發現課題創新課題﹔“親切講授”,創新“讀懂中國”系列課程形式,將新鮮案例融入教學課堂,創建“青年宣講團”朋輩教育機制,增強化與傳播的親和力﹔“親力奉獻”,引導師生共同參與社會實踐,推行“服務學習”社會實踐認証制度,實現知識內化與行動外化的統一。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副院長,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