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春來“熱”度起 移栽進行時

2025年04月16日15:22 |
小字號

農戶正在進行雪茄煙移栽工作。王曉娜攝

農戶正在進行雪茄煙移栽工作。王曉娜攝

秦巴山南麓的晨霧尚未散盡,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習家店鎮的千畝煙田已奏出生命的線譜,純黑色的地膜在陽光下泛著光芒,地溫漸漸升起來了……專業的機械操作員手持打窩器穿梭其間,嫩綠的煙苗在濕潤的壟窩間積蓄向上的力量。

地溫回暖催新綠 秧苗移栽正當時

“地溫升起來了,該動土啰!”老煙農張繼國蹲在田埂上,用布滿老繭的手指掐著泥土,“你看這墒情正好,煙苗根能喝到水,根兒准能扎得實。”田間氣象站的數據顯示,近七日表層土壤溫度穩定在18—22℃,較去年同期提升1.5℃,正是煙苗移栽的黃金窗口期。

為解決農戶移栽后顧之憂,丹江口市局(營銷部)通過集中培訓方式提高技術員標准掌握度,成立專業移栽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戶解決種植問題。加大對困難農戶幫扶力度,組織技術人員幫助進行農事操作。依托均州煙葉專業化合作社,提供專業化“施肥、起壟、覆膜、移栽、灌溉”服務,切實提高幼苗生長均質化水平。

在青塘村雪茄煙葉標准化生產示范區,技術人員程世偉正開著專車裝滿浮盤,將苗子挨家挨戶地送到田間。煙技員馮海龍手持平板電腦,實時調控移栽參數:“我們採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技術,通過物聯網監測土壤墒情,節水50%的同時讓煙苗喝上‘救命水’。”這種融合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的移栽模式,使得今年煙苗成活率突破98%,較傳統作業效率提升近三倍。

圖為專業打窩機械操作員正在進行移栽前打窩工作。王曉娜攝。

圖為專業打窩機械操作員正在進行移栽前打窩工作。王曉娜攝。

連日高溫地干旱 科技滴灌穩生產

4月起移栽期間降水量偏低,但已經到了移栽的時機。望著自家煙田裡干透的土層,煙農趙大姐急得直跺腳:“往年這時候壟裡墒情合適,苗子栽下去用不了多少水,今年澆水真是要愁死人。”正當她愁眉不展時,習家店煙葉站的“抗旱小分隊”帶著新灌溉設備上門了。

丹江口市局(營銷部)還積極爭取滴灌設備,為作物生長全周期提供水分供應。“這是我們今年給大家爭取的滴灌系統,能實現控量灌溉,保苗又節水。”丹江口市局(營銷部)習家店煙葉站站長趙家興說,“通過土壤傳感器實時調節水量,每株煙苗都能喝到剛好夠量的‘解渴湯’。”這套系統不僅能精准控水,還能通過太陽能板供電,特別適合山區丘陵地帶。

在習家店鎮李家灣村的煙后輪作農田裡,豇豆幼苗已經長出兩片新葉,千畝油菜莢角日漸飽滿。村民們正在給芝麻澆水:“多虧了滴灌帶,三季作物都能喝飽水。現在我移栽的第一批苗子已經緩過勁兒了,今年的收成差不了!”據統計,2025年推廣的滴灌技術覆蓋1500畝煙田,帶動套種作物畝均增收400余元。

村民們正在欣賞戲曲節目。王曉娜攝。

村民正在欣賞戲曲節目。王曉娜攝。

瓜果苗木齊下地 產業興旺聚人氣

暮色中的五龍池村熱鬧非凡。雪茄煙葉發酵車間裡蒸汽氤氳,工人們熟練地搬運煙葉﹔村頭的粉條廠晾滿了粉條,十幾個工人正在打包裝袋﹔村口的“杏福大舞台”,村民正在觀賞戲曲節目……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最近大家伙都在栽煙、種玉米、整齊獼猴桃、修建橘子樹,自從搞了‘煙+N’模式,咱村就沒閑過人。”村支書劉鵬算起了經濟賬。“煙葉採收后種豇豆,油菜收割前套種土豆,再加上採摘游、農家樂,現在每天務工人數超過300人次。”沿著他的目光,是農田裡油綠的禾秧。

夜幕降臨,村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油菜花漸漸凋落,果莢漸漸飽滿,煙葉青綠生機勃勃,滴灌管道如銀蛇舞動,農戶鄉村振興日子更甜……此起彼伏的蛙鳴漸起,飄向遠方黛色的群山。

田間地頭,新一茬煙苗正舒展嫩葉。正如駐村第一書記呂培軍在駐村日志中寫道:“當科技的溫度遇見土地的熱情,沉睡的田野便蘇醒了,迸發出超越季節的生命力。”(王曉娜、佘真溪)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