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解碼2400年前的中國聲學奇跡

2025年04月18日09:50 |
小字號

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隨州曾侯乙編鐘”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套沉睡2400年的青銅禮樂重器,以其獨特的聲文互証體系,向世界奏響了中華文明的時代強音。

千年遺音現世 鑄就文保典范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考古發現,讓65件青銅編鐘重見天日。這套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先秦樂器,以3755字銘文構建起完整的樂律體系,其“一鐘雙音”的聲學構造與現代音律誤差不超過5音分。原隨州擂鼓墩文物管理處主任王新成回憶,墓室獨特的槨木結構與水浸環境為文物保存提供了天然屏障,使今人得以聆聽與先秦完全相同的金石之聲。

三代守護傳承 奏響文明強音

從考古發掘到學術研究,數代文博工作者接力守護。曾侯乙編鐘出土后僅三次奏響:1978年建軍節首次奏響《東方紅》,1984年國慶外事禮賓,1997年香港回歸盛典。武漢音樂學院譚軍教授團隊突破性改良擊槌材料,使編鐘演奏實現從仿古復原到現代創新的跨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項紹清歷經30年攻關,成功復原失傳千年的青銅編鐘鑄造技藝。

科技與藝術交融 締造先秦工業奇跡

編鐘“合瓦式”結構創造性地實現雙音共振,鐘體紋飾集圓雕、浮雕等技法之大成。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負責人羅樂介紹,銘文與音律的精准對應,印証了先秦工匠對材料配比、聲學原理的深刻認知。經現代光譜分析証實,編鐘原色實為象征尊貴的橙黃色,顛覆了傳統青銅器“青綠”認知。

和合之音傳寰宇 文明互鑒譜新篇

作為國家文化使者,曾侯乙編鐘復制件已出訪50余國,10億人次通過展覽、演出領略其風採。從日本世博會到聯合國總部,從APEC峰會到中法文化年,“國之正音”架起文明對話橋梁。正如曾侯乙墓發掘參與者馮光生所言:“鐘架三度音差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合瓦造型蘊含‘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

當編鐘韻律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這段青銅鑄就的文明史詩,正以數字化保護、創新性轉化的嶄新姿態,續寫著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當代篇章。(鄂文旅)

(責編:郭婷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