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鄉村伴讀計劃”帶來閱讀新故事

書香陪伴成長  愛心溫暖山鄉(讀書日特別報道)

2025年04月22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一平米閱讀空間”改造后(上圖)與改造前對比。
  受訪者供圖
  圖②: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名揚村的小朋友在展示閱讀心願。
  張炮生攝
  圖③:島上書店新店內景。
  受訪者供圖

  鄉村全面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推動全民閱讀向鄉村延伸,是“書香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中意義重大。

  2022年起,人民日報文化版、人民網移動中心、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共同發起“鄉村伴讀計劃”,持續關注廣袤山鄉一個個鄉村閱讀的故事:長江江心島上點亮的“一盞燈”——在湖北枝江市百裡洲鎮,陳木蘭回到家鄉創辦公益性島上書店﹔一次跨越500多公裡的“心願傳遞”——四川大涼山深處木耳小學的孩子們寫下了一份“心願書單”,隨后他們的“閱讀微心願”被點亮﹔多地孩子收到了熱心讀者捐贈的愛心書籍,更多鄉村閱讀條件改善、閱讀氛圍提升。

  百裡洲的島上書店如今怎樣了?持續點亮的“閱讀微心願”,又走到了哪些地方?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本報記者回訪湖北、四川兩地的閱讀故事,探訪鄉村以伴讀帶動“悅”讀的新變化。

  ——編  者  

  

  記者回訪湖北枝江百裡洲鎮島上書店

  一座書店,成為“精神糧倉”

  本報記者  強郁文

  暮春時節,記者再次來到湖北省枝江市百裡洲鎮長江江心一座小島上,回訪島上書店。

  島上沒有橋或公路連通對岸,進出隻能坐船。島上書店的主理人叫陳木蘭,見到記者時,她正為4月22日島上書店新址——“糧倉書屋”的啟用忙得不可開交。陳木蘭曾獲評2021年“鄉村閱讀榜樣”,入選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而在百裡洲,她更為人熟知的稱呼,是愛讀書的“花姐姐”。

  “別人辦巡回演唱會,我們辦巡回讀書會”

  2022年,記者首次來到百裡洲,採訪了陳木蘭和島上書店的故事,人民日報文化版制作了微紀錄片《有間書屋等你來》,“鄉村伴讀計劃”給島上書店送來了一批圖書。此后,編輯部一直關注著這裡的閱讀故事。

  陳木蘭曾在百裡洲小學舉辦了一場千人讀書會,名為“島上朗讀者”。那天,她請來各行各業喜歡讀書的人:警察、醫生、作家、農民、主持人……他們穿著各自的職業裝站在孩子們面前,講故事、朗讀、表演才藝。

  讀書會后,有孩子跑到書屋,對陳木蘭說:原來,醫生做手術不穿白大褂啊﹔當作家好像不難,我也可以!

  這不是讀書會第一次“走出去”。“鄉村讀書會就應該走出書屋,到我們生活的土地中去。”陳木蘭常開玩笑說,“別人辦巡回演唱會,我們辦巡回讀書會。”

  活動辦得很務實——除了面向孩子們,陳木蘭還專門為在島上工作的年輕人、村裡的留守婦女辦讀書會,講書中虛構的故事,講島上真實發生的歷史。

  也可以很浪漫——百裡洲產砂梨,春天,大家聚在梨花樹下讀書,春風拂過,花雨飛揚,書聲琅琅﹔夏日傍晚,風吹麥浪,相約田野裡讀童話。

  陳木蘭把活動視頻和圖片發到網上,吸引了許多遠道而來的讀者,有人每周專程從江對岸坐船趕來,風雨無阻。

  在島上走得多了,陳木蘭發現,很多孩子沒有一張自己專用的書桌,“飯桌、板凳、床,孩子們趴在哪裡寫作業,哪裡就是書桌”。

  於是,在各方支持下,“一平米閱讀空間”計劃誕生。

  “在有閱讀需求的孩子家中,開辟大約一平方米的空間,物質上,提供書桌、椅子、書本、台燈等學習物資﹔精神上,開展不定期閱讀指導、心理疏導等。”陳木蘭說。

  怎麼確定受助的孩子?陳木蘭決定逐一走訪。第一次去一個男孩家,鄰居們都說這個孩子頑皮,把村裡的磚頭都翻了過來。

  “為什麼翻磚頭?”“我在找蚯蚓。”

  接著聊下去,男孩對動物的痴迷,讓陳木蘭既驚又喜。隨后,陳木蘭為他量身定制“一平米閱讀空間”主題:動物科普。一批精心挑選的書籍,讓男孩愛不釋手。目前,借助社會力量捐助,“一平米閱讀空間”已累計幫助近100個孩子,覆蓋百裡洲和周邊其他鄉鎮。

  “把物質的糧倉,變成了精神的糧倉”

  這些年,陳木蘭在努力拓展島上的閱讀空間。

  百裡洲鎮劉巷村,陳木蘭和團隊在村廣場亭子裡布置了書櫃和書。幾個月后再去看,不僅一本書都沒丟,還多了幾個花盆,是村民自發擺上去的,借閱手冊上也有借還書的登記。

  在島上的兩家餐館,他們也打造了公共閱讀空間。晚上,大人們在這裡吃飯,孩子們坐著翻書……“這在城市裡或許很常見,但在農村,實在是一幅動人的畫面。”陳木蘭說。

  過去在外工作時,陳木蘭結識了四面八方的朋友。回到百裡洲后,她時常收到捐贈。像一粒種子,6年間,島上書店接受了無數愛心雨露澆灌,開花結果。

  去年起,百裡洲鎮政府著手清理一處閑置糧倉,聘請設計團隊重新修繕,作為島上書店的新店店址。4月22日,這座“糧倉書屋”正式啟用。

  從“一平米閱讀空間”到公共場所閱讀空間,島上書店的“觸角”不斷延伸。“我們把物質的糧倉,變成了精神的糧倉。”陳木蘭說。

  島上書店的舊招牌上曾有一行小字:“從百裡洲,到全世界”。那時,陳木蘭希望通過讀書讓孩子們看到豐富多彩的世界。

  今年春節,百裡洲鎮政府在渡口豎立了一塊大型廣告牌:“從全世界,回百裡洲”——這原是一位名叫孫雲周的農民讀者勉勵陳木蘭的,如今,每個回鄉的百裡洲人,下了船就能看見。這是屬於他們的鄉愁。

  不遠處,枝江長江大橋正加緊建設,明年即將通車,屆時,開車過江僅需5分鐘。不遠的將來,這裡與世界的連接將更加緊密。

  

  記者探訪四川南充嘉陵區之江小學

  “閱讀微心願”,為孩子打開一扇窗

  本報記者  游  儀

  早上8點多,日頭爬上瓦檐。四川南充嘉陵區之江小學,六年級學生唐海玲彎下腰,手滑過書架,抽出一本《論語》,課間得空,她捧著書讀得津津有味。教室裡,講台旁,閱讀角雖不大,100多本書卻擺得整齊。

  之江小學的前身是所山區小學,坐落在半山腰。那時,山高路陡,校舍老舊,學生上學要走很遠的山路,有些天還未亮就要出門。2004年,學校在浙江省對口幫扶下實施遷建,這才搬下了山。

  如今,學校雖然下了山,但地處偏遠城郊,離市裡的圖書館足有20多公裡,這卻擋不住孩子們對閱讀的熱愛。唐海玲今年12歲,年紀不大,與書結緣已有9年。“我從小就愛看書,幼兒園時,媽媽給我念故事繪本﹔上學后,我就對照著字典自己看。”對唐海玲來說,讀書是件快樂的事,翻開書本,可以體驗書中主人公的酸甜苦辣,還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和思維方式。時常下了課、放了學,唐海玲還會在教室多待一會兒,沉浸在閱讀之中。

  “孩子們喜歡書,我們就找了間空教室建圖書館。不同年級孩子的閱讀興趣也不一樣,每間教室還設了閱讀角,書大多由愛心人士捐贈。”之江小學副校長陳秋宇指著《論語》說,這本書就來自去年的“點亮閱讀微心願”活動,是孩子自己選的。

  “點亮閱讀微心願”是由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的一項社會公益活動,征集孩子們的“閱讀微心願”——他們想要讀的一本書,再由社會愛心人士認領,幫助他們實現閱讀願望,為他們打開一扇窗。2021年以來,活動走進四川省153個區(縣)、913個鄉鎮,依托農家書屋和中小學校征集實現了29157個鄉村孩子的閱讀心願。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4月,四川省西昌市樟木箐鎮木耳山村木耳小學的孩子們,曾經寫下了一份“心願書單”,通過人民日報文化版“鄉村伴讀計劃”融媒體報道的對接,在“點亮閱讀微心願”活動支持下,收到了100本愛心圖書。今年,“點亮閱讀微心願”活動還將持續開展並逐步擴大范圍。

  一本書就是一盞燈,多送一本好書,便能多為一個孩子點亮一方小天地。翻看之江小學孩子們的心願書單,從《史記》《唐詩三百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書籍,到《大宇宙,小奧秘》《了解地球》等科普讀物,再到《學雷鋒》《回延安》等革命傳統讀物,品類眾多。100多本書的到來,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熱情,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我把選的書看完后,又放回圖書角,這樣大家就能共享了!”一旁,四年級學生喬梓瑜笑著說,她和小伙伴已經約好,把《艾青詩選》換著看。

  在陳秋宇看來,山區孩子的童年是一張純白畫布,閱讀則是一支神奇的畫筆。一本書,或許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充盈他們的內心世界,繪出繽紛色彩、大千世界。

  暮色漫過山脊,之江小學裡,許多班級的圖書角還亮著燈。那些坐在長凳上讀書的小身影,像一串未成熟的野果,正在紙頁間悄悄積蓄糖分、向上生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2日 11 版)

(責編:周雯、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走近山水工程,看我們的地球這樣變美(美麗中國·世界地球日特別報道)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濕地(資料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