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傳統與現代的演繹和交融

——黃文平的書法之美

魏開功
2025年05月04日17:34 |
小字號

荊楚書壇,人才輩出。黃文平以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豐富的審美情趣,成為了一位頗具實力的書法家。他的作品將傳統根基與現代審美精妙融合,彰顯出“古朴而不失靈動,雄渾而兼具優雅”的獨特氣質,這不僅是他筆墨技巧的展現,更是其文化精神與時代審美的生動交融。

黃文平的祖父教私塾,是當地的一名“秀才”,字寫得很漂亮,常常教學生寫字,當然也教黃文平。兒時的黃文平,耳濡目染,看著祖父那些靈動的線條,讓他在心中種下了書法的種子。父親是彼時區的一名干部,衣冠整飭,有儒雅之風,在潛移默化中,黃文平領悟了書法的端庄和工穩。

黃文平應征入伍后,其書法作品曾入展全軍書法美術作品展,兩次斬獲武漢軍區書法展一等獎。書法作品的入展、獲獎,贏得了軍區首長們的高度贊譽,也執著了他研習書法的信念。10年的軍旅生涯,磨礪了他鋼鐵般的意志,也成就了他的仕途和書法人生。

轉業到湖北省人大常委會,雖事務纏身,但這個平台給黃文平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舞台。他總以謙慎的態度吸取他人之所長,然后轉化成內在的驅動力,激勵自己踔厲前行。在省人大工作近30年,他拜訪了省內外一些書法名家,讓他們指點迷津,獲益匪淺。書法雖非玄妙之技,但僅憑一己之勤奮是不可能臻至妙境的。黃文平深諳此理。他不斷與同道切磋書藝,悟技悟道。他學書法不固守一家,而是轉益多師,扎根於對傳統碑帖的深入研習與創造性轉化。他廣泛涉獵從先秦到漢魏的經典碑帖,取法先秦石鼓文的朴拙凝重,汲取漢隸如《張遷碑》《石門頌》的雄渾氣象,融入魏碑的剛健骨力。他臨池不輟,手指因長時間握筆而磨出老繭。正是這份堅持與熱愛,讓他的作品兼具金石之氣與書寫韻律。黃文平並未局限於碑學的雄強,他開始鐘情於鐘繇、二王、顏真卿、米芾等帖學經典。其小楷娟秀典雅,筆致細膩,氣韻清雅,展現出文人書法的雋永之美。其隸書將碑的“骨”與帖的“韻”結合,形成“碑骨帖意”的個人風貌。這是他不斷突破自我、融合百家之長的見証。

黃文平的隸書,巧妙融合漢碑的端庄與簡牘的率意,線條或蒼勁如鐵,或飄逸如絲,結構或布白停勻,或夸張錯落,給人以“古朴中見靈動,厚重中藏輕盈”之感。

隸書斗方陳壽《三國志》句

隸書斗方陳壽《三國志》句

隸書斗方《世上天下》聯

隸書斗方《世上天下》聯

金石質感的凝練呈現。他筆下的隸書線條,仿佛是歲月沉澱的結晶,凝練而富有力量。在書寫過程中,對藏鋒、逆鋒等筆法的運用可謂精妙絕倫。每一筆起筆,猶如隱匿於雲霧中的山巒,含蓄而內斂,蘊含著無盡的力量﹔行筆過程中,線條穩健而扎實,恰似古代金石文字般充滿質感。這些線條,仿佛穿越了歷史的長河,帶著歲月的滄桑,卻又充滿著生動的氣息,就如同歷經風雨洗禮的“青銅古器”,雖表面斑駁,卻難掩其內在的古朴與厚重。這種古朴厚重之感,並非刻意為之,而是他對傳統書法深刻領悟后的自然流露,是他用筆墨與歷史對話的獨特方式。

結構打破常規的動態之美。與傳統隸書方正拘謹的結構不同,黃文平在隸書結體上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字勢因古難新,自構難穩”(清·劉熙載語),他結字“必先隱為部署,使立於不敗而后下筆也”(清·劉熙載語),在欹側變化中,使每個字仿佛都擁有鮮活的生命力。字勢雄渾壯闊,卻毫無呆板之態,正所謂“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清·王澍語)。在細節處,常常能看到“牽絲映帶”的精妙處理,這些細微的筆觸,如同靈動的絲線,將每個字巧妙地串聯在一起,使作品在庄重肅穆的同時,又富有動態感。在一些筆畫間,看似不經意的牽絲,不僅增強了筆畫之間的呼應關系,更讓整個字乃至整幅作品都充滿了靈動的韻味。這種靈動的結構處理,既保留了隸書的古朴韻味,又賦予了作品現代的審美情趣,是他對傳統隸書結構的大膽突破與創新。

墨色與章法的巧妙營造。黃文平深知墨色與章法對於書法作品的重要性,並且善於通過二者的巧妙運用,增強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墨淡則傷神採,絕濃必滯鋒毫”(唐·歐陽詢語)。在墨色方面,他巧妙地掌控濃淡變化,使墨色在宣紙上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有時,濃墨如漆,彰顯出作品的沉穩與厚重﹔有時,淡墨如煙,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遠的意境。而在章法上,他精心安排疏密對比,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節奏。有的地方密不透風,給人以緊湊之感,仿佛能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激情安頓﹔有的地方疏可走馬,讓人在欣賞作品時,心靈能夠在這片空白處得到休憩與遐想。這種墨色與章法的結合,使得他的隸書作品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沖擊力,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仿佛置身於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之中,深深陶醉其中。

隸書斗方《易經·第十六豫卦》句

黃文平的小楷,深受鐘繇、“二王”及唐楷的熏陶,宛如一首優美的詩篇,兼具魏晉風骨與文人書卷氣。

楷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用筆精致細膩的藝術表達。其小楷筆法堪稱精到入微,每一個起筆、收筆都干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線條流暢自然,卻又富有彈性,仿佛是琴弦上跳動的音符,彈奏出美妙的旋律。這種對筆法的精准把握,使他的小楷線條猶如“空谷幽蘭”般清雅脫俗,散發著一種淡淡的幽香。每一根線條都蘊含著他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與熱愛,無論是纖細的筆畫,還是稍粗的筆觸,都能感受到他書寫時的專注與用心。這種精致細膩的筆法,不僅展現了他嫻熟的書法技藝,更體現了他對傳統小楷書法的深刻理解與傳承。

結構不拘傳統的平衡之美。盡管黃文平的小楷取法古帖,但他在字形處理上並不拘泥於傳統的束縛。在他的作品中,字形或欹或正,變化多端,然而卻總能保持整體的平衡感。這種布局能力,使他的小楷作品在看似隨意的書寫中,蘊含著嚴謹的結構安排。例如,在一些復雜的字形結構中,他能夠巧妙地調整筆畫的長短、粗細以及位置關系,使整個字在欹側中找到平衡,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煥發出一種新的活力。

經典詩文的文人氣息寄托。他的小楷作品常常選擇書寫經典詩文,如《愛蓮說》《赤壁賦》等。這些經典詩文本身就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文人情懷,而黃文平通過自己的筆墨,將這種情懷進一步升華。在書寫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個字中,字裡行間透露出淡泊寧靜的文人氣質。當觀者欣賞他的小楷作品時,不僅能夠領略到書法藝術的美妙,還能感受到經典詩文所傳達的思想情感,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代文人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這種將經典詩文與小楷書法有機結合的方式,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文人氣息,成為他小楷書法的一大特色。

統而言之,黃文平的隸書雄健而不失靈動,小楷典雅而富有生機,整體風格既深深扎根於古典碑帖,又展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色。正如評論家羅成所言,他的書法“讓古老的書法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了新的呈現方式”。

黃文平的書法不僅在於其筆墨的精妙,更在於他對章法與形式的深刻理解與創新表達。他的作品在視覺呈現上既有傳統書法的秩序感,又融入了現代審美的構成意識,使每一幅作品都成為獨特的空間敘事。

在上述隸書、小楷的文本中,雖涉及到了一點章法、形式問題,之所以在下文中予以特別強調,是因為黃文平的章法和形式獨具匠心,別具一格。

章法,古人稱之為“經營位置”“置陣布勢”,是書法藝術中至關重要的視覺結構。黃文平深諳傳統章法的精髓,同時又賦予其當代性的解讀。

疏密有致,動靜相宜。在他的隸書作品《誡子書》中,字距行距的微妙調整使得整體布局既緊湊又透氣。正文部分字字獨立而氣脈相連,落款則緊促,有塊面感,形成視覺上的節奏變化。這種疏密對比,既遵循了“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法則,又通過現代構成意識強化了畫面的呼吸感。

隸書諸葛亮斗方《誡子書》句

隸書諸葛亮斗方《誡子書》句

隸書六條屏毛澤東詞《水調歌頭·游泳》

隸書六條屏毛澤東詞《水調歌頭·游泳》

錯落有致,打破均齊。黃文平在行草創作中,常有意打破傳統的中軸對稱式布局,使字與字之間形成高低錯落的動態平衡。他在書寫大字“東風”時,行軸線並非完全垂直,而是隨情感波動自然傾斜,形成一種“風雨搖曳”的視覺效果。同時,在作品的右半部分輔之以精緊的小楷,以求作品整體之平衡,使作品呈現出正欹相生,錯落有致之感。

行書中堂《東風》

行書中堂《東風》

夸張變形,濃淡枯潤。他善於將字進行夸張變形,打破字的平穩結構,使其呈現出傾斜、動蕩的姿態,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動態美感。同時,黃文平的書法,濃墨如鐵,枯筆似沙,漲墨若雲,善於運用濃淡、枯潤的對比,來豐富作品的層次,營造蒼勁、古朴的氛圍,讓整幅作品在二維平面上呈現出三維的縱深感。

色調和諧,守正創新。走進黃文平的書齋,陽台上的花卉草木,枝繁葉茂,嬌艷如滴﹔金石紫砂壺“器以載道”,精致整齊,清雅不入俗流﹔圖書紙張陳設井然有序,是安放求知欲的空間修辭,仿佛等待與特定思維產生量子糾纏般的碰撞。他所注重的生活美學,在其心中積澱成了書法創作的感悟。他在創作一幅完整的作品時,非常注重整體視覺效果的營造,常將不同形制的作品,如斗方、扇面、條幅等進行有機的組合,並配之以相諧的色調材料進行拼接裝幀,使作品具有保持強烈的視覺張力。如作品《前人論書二則》,在淡黃色的圓形扇面上,拼置用紅色扇面寫的小楷,然后在黑色宣紙上,用白色顏料篆書題寫的豎式條簽鑲嵌在扇面之中,形成紅黑強烈的對比,這種色塊的搭配既呈現出相得益彰的視覺效果,又突顯了書法藝術的多元表現力。

楷書扇面《前人論書二則》

楷書扇面《前人論書二則》

黃文平對章法與形式探索,絕非單純的視覺游戲,本質上是他對書法空間哲學的深刻理解。在他的筆下,空白不僅是“無”,更是“有”的襯托﹔墨線不僅是“形”,更是“勢”的軌跡﹔作品不僅是“視覺對象”,更是“心靈圖式”。這種對形式的極致追求,恰恰印証了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所說的“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在黃文平的書法中,章法即心法,形式即精神。

黃文平的書法,是時間沉澱的智慧,是真誠豪邁的人格折射,是筆墨與心靈的對話。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線條的流動、結構的精妙,更是一位藝術家對傳統的敬畏、對時代的回應,以及對美的永恆追求。正如他所言:“書法是心靈的修行,每一筆都是生命的痕跡。”這種既注重形式又超越形式的書法之美,正是中國藝術最深邃的魅力所在。

2025年5月4日急就於墾堂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書法報社原副總經理)

黃文平藝術簡介:

1958年出生於湖北當陽。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一級巡視員。湖北省書畫家協會顧問、華中師范大學長江書法院研究員。作品多次入展國家級、省級書法展。《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文藝家》《書法報》《書法導報》《湖北日報》《長江商報》《楚天都市報》《湖北畫報》等多家媒體曾專題報道。傳略和作品先后入編《中國翰墨傳世名家名作》《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家檔案》《藝術人生.中華藝術名家博覽》等多部大型專業辭書。

黃文平近照

黃文平近照

(責編:王郭驥、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共青團員7531.8萬名
  本報北京5月3日電 (記者楊昊)共青團中央3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共有共青團員7531.8萬名,共青團組織439.7萬個。2024年共發展團員641.7萬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