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活力江岸——

激活老城新動能 文旅商“熱辣出圈”

人民網記者 周雯
2025年05月06日10:37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吉慶街夜市。人民網記者周雯攝

吉慶街夜市。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夜幕降臨,武漢吉慶街的煙火氣騰起熱浪。排檔間食客大快朵頤,轉角處老通城酒樓化身潮流地標,Livehouse裡音浪澎湃,日茶夜酒的店鋪霓虹閃爍,成群的年輕人踩著節奏涌入室內音樂節,在千人共舞的狂歡中釋放激情……游客感慨:“沒想到百年老街裡竟藏著這麼多好玩的地方!”

“五一”假期,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迎來了客流狂潮——279.15萬人次紛至沓來,同比激增72%﹔3家旅游星級酒店入住率高達86.67%,同比攀升18.13%。

亮眼數據背后,是“活力江岸”文旅商協同迸發的超強吸引力:百年老建筑變身網紅打卡地,非遺展演混搭電音派對嗨翻全城,裡份街巷搖身成為創意市集,劇場劇院好戲連台場場爆滿。從老字號美食雲集的煙火商圈,到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文旅地標,從新潮業態聚集的消費場景,到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街巷,活力江岸正以最鮮活的姿態,讓八方來客感受“老漢口”的新潮脈動。

夜經濟“升維”老碼頭變身跨次元秀場‌

吉慶街。人民網記者周雯攝

吉慶街。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上世紀90年代,吉慶街的消夜飲食、娛樂演藝曾紅極一時,后隨著時代變遷一度沒落。

文化符號如何轉化為經濟增長新動能?

吉慶街的答案是:通過“留改拆增”擴展發展空間,既要保護好、發展好吉慶街非遺資源,又要打造潮流消費“新業態”。

5月1日傍晚,江岸區吉慶街項目三期地塊上,老通城·通城印巷開街,8棟民國風情建筑以“夜潮演出”新姿態亮相。截至目前,項目已入駐MAO Livehouse、跳進染缸、鵝島精釀酒吧等30余家華中首家、武漢首創品牌,涵蓋音樂演出、餐酒吧等多個“新夜態”。其中,MAO Livehouse自3月7日運營以來,已舉辦音樂節、二次元演出等10余場活動,累計接待樂迷超3萬人次。

“場場爆滿,不少觀眾開場前三小時就來排隊入場。”4月30日,MAO Livehouse負責人畢波說,“我們對新店的發展很有信心,今年計劃執行各類演出150場至200場,讓更多海內外知名樂手、樂隊點亮老漢口。”

“這裡既有老字號的煙火,又有新潮流的脈動。”湖北美術學院的黃同學第二次專程從江夏來到通城印巷看演出。“項目一期有汪玉霞的糕餅、老萬成的酸梅湯、蔡林記的熱干面、談炎記的水餃等老字號美食,是我帶朋友們假期游覽武漢必來的打卡地。”

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此交匯,這裡成為領略武漢人文風情的最佳窗口。如今,吉慶街改造全面完成,既集聚了武漢蔡林記熱干面、德華樓包子、老通城豆皮等眾多美食,還有“武漢戲碼頭”“楚劇專場”“百姓大戲台”等精彩演出。

保元裡中,沉浸式演出《保元風雲》吸引著游客打卡﹔夜幕下的江灘碼頭,“知音號”准時起航,游客登上游輪,領略首部漂移式多維沉浸體驗劇的美妙……

當前,江岸區正搶抓武漢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機遇,堅持“政策+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各類消費活動精彩上場。

在江岸,老建筑轉型演藝新空間、老碼頭變身沉浸式舞台,夜經濟在升溫中,也助力著城市更新和發展。

歷史街區“逆生長”“老房子”變流量密碼

在咸安坊紅磚石庫門建筑群,新開的餅干專賣店裡人頭攢動,黃鶴樓、巴公房子、古德寺、江漢關、長江大橋、武漢大學等武漢地標建筑都被店家做成了黃油餅干,還有“蒜鳥,麼羊,E鵝”這些大家熟悉的武漢話,也被做成了好吃好看的糖霜餅干,受到游客追捧,銷售火爆。

文創餅干銷售火爆。人民網記者周雯攝

文創餅干銷售火爆。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作為一家武漢本土甜品店,看到越來越多游客喜歡來這裡旅行,我們不僅自豪,也想讓更多人能帶走一些不一樣的城市伴手禮。”店主周錦介紹,看中了江岸區文旅市場的火爆和人流量,僅咸安坊有7成以上人流都是外地游客,所以選擇把首店開在了在這個又潮、又有歷史的街區。

咸安坊是民國早期裡份建筑群,是漢口最具代表性的高級裡份住宅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石庫門建筑,被專家稱為“裡份建筑博物館”。2024年9月,經過修繕改造的咸安坊煥然一新,每逢周末及節假日,這裡便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往打卡游玩。

這是江岸眾多歷史建筑修繕更新的一個縮影。萬裡茶道上繞不開的巴公房子,如今時尚轉身,成為外地游客的必打卡點之一﹔百年老建筑平和打包廠,“搖身一變”成為多牛世界時尚創意產業園,吸引了一大批文創企業……通過“老房子+”模式,漢口歷史風貌區轉化為數字創意、文化消費新地標。

讓一個個城市地標發揮乘數效應,離不開江岸區依托老街區、老建筑的天然優勢,一方面持續做好保護、利用、傳承,對老建筑“修舊如舊”,力求復原百年前建筑外觀原貌﹔另一方面,實現文化旅游與數字創意交互融合,交融催生“文旅+”街區新業態,這些銘刻著文化交融軌跡的特色街區,如今也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絕佳載體。

紅色地標“出圈”從歷史符號到青春共鳴地

在江岸區長春街57號,一棟四層青灰小樓靜立於鬧市。1937年至1938年,這棟樓曾是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核心,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南方的重要指揮樞紐。現今,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內復原陳列了當年的辦公室和住房,董必武的毛背心、周恩來的毛毯……這些質朴的物件,無聲講述著當年共產黨人的艱苦歲月。

學生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內參觀學習。人民網記者周雯攝

學生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內參觀學習。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五一”假期前夕,湖北工業大學學生彭宇和同學一起前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內參觀學習。“站在被復原的場景裡,這裡的一磚一瓦都在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歲月。”彭宇感嘆,“緬懷先烈,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紅色場館,自覺接受一場愛國主義教育。”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業務部工作人員熊婧潔介紹,通過不斷創新表達,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基礎上,以多元的活動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來,加深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五一”假期期間,從山東遠道而來的張衛,來武漢旅游第一站就選擇了黎黃陂路歷史文化街區。“這兒聚集了豐富的紅色文化場館,在這裡‘CityWalk’(城市漫步)能感受到現代與歷史的對話。”

黎黃陂路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是一座活化的“街頭博物館”,成為武漢旅游熱門目的地之一。

紅色場館,靠什麼越來越吸引年輕人?

從張衛和朋友的旅行照片中可窺見一斑:一大早他們先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體驗了“VR沉浸式體驗區”,觀看深度還原了的“八七會議”會場﹔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陳設的“時代相館”裡,他和同學在郵局裡拍了張“明信片”,坐在復原的革命場景裡,拍了張“工作照”﹔中途還在網紅打卡地——巴公房子前拍照留念……

當紅色文化從“教科書”走進“生活場”,當革命精神借力科技與創意轉化為情感體驗,讓紅色場館越來越“圈粉”年輕人。

作為武漢市現存文物保護建筑、優秀歷史建筑保留最為完好、最為集中的區域,近年來,江岸區高標准推進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改造提升,加強對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性修復與活化利用,堅持“保護與傳承並重、改造與提升並舉”的原則,通過“留改拆增”擴展發展空間,分級分類分批次實施歷史建筑修繕,以點帶面推進歷史風貌區有機更新,做到應保盡保。

行走在武漢市江岸區的“24小時”,老城區的紅磚灰瓦與年輕態的潮流經濟碰撞,歷史建筑的沉默磚石與創新消費的聲浪共振,無不彰顯著“老漢口”的人文魅力、“新江岸”的發展活力。

(責編:郭婷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便利退稅,推動擴大入境消費(市場萬花筒)
  “這次我們來中國旅游買了許多商品,退稅速度快,購物體驗好,下次還來。”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離境通道,一名韓國游客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