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細胞家譜” 解碼生命奧秘(新知)

【現象】前不久,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在廣東廣州啟動建設。這一設施是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牽頭,規劃建設周期4.5年。建成后,該裝置將繪制涵蓋發育、疾病、衰老三大維度的動態細胞圖譜,構建數字細胞人工智能大模型,為我國再添一個探索生命奧秘的國之重器。
【點評】
解碼“人類細胞譜系”,得先從了解細胞開始。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元,人體由約40萬億個細胞組成。生命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細胞歷經增殖、分化直至衰老的全生命周期動態演化過程,形成紛繁復雜的細胞譜系。
既然是“譜系”,就意味著它是一個龐雜的系統。不僅記錄細胞的生命歷程,還記載細胞所處的位置、可以生成的蛋白質、內部的微細結構等﹔不僅有成熟的、健康的細胞,還包括發育中的、患病的、衰老中的細胞……當海量數據匯聚在一起,科學家們有望從中揭示生命發育與演變的規律,探究疾病發生的根源。這正是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的意義所在。
大裝置,瞄准的是科技創新領域的“大問題”,最終的目標是增進全人類的福祉。大設施,投入巨大、產出也大,當以“算大賬、算長遠賬”的視角觀之。就拿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來說,追蹤每個細胞的“前世今生”,編制詳盡的“細胞家譜”,一個重要應用方向是打造“數字生理人”。
創新藥研發有“九死一生”之說,平均耗時10年、耗資巨大,但臨床成功率不足10%,一個重要原因是藥物研發過程是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不能准確模擬人類生理系統反應。
通過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用患者細胞信息打造一個“數字生理人”,預演不同治療手段在“數字患者”體內的治療效果,實現“量體裁衣”式精准診斷與治療,這樣的願景無疑令人期待。以大科學設施為助力,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展現出數字技術之於醫療創新的廣闊應用空間和巨大潛能。
“數字生理人”也將成為我國數字人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目前我國與數字人相關的企業達114.4萬家,預計2025年數字人帶動產業市場規模和核心市場規模分別可達6402.7億元、480.6億元,折射出數字人技術領域強勁的發展勢頭。持續補短板強弱項,扎牢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籬笆,加快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突破,才能進一步放大數字人的產業價值,使之更好賦能千行百業、添彩數字生活。
如果說建設大科學裝置是“有形之手”的主動作為,那麼數字醫療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更多體現的是“無形之手”在面對旺盛需求時的自發選擇。“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同頻共振、形成合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互促共進,能夠催生源源不斷的創新突破,將帶來無可限量的發展福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