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活水”潤鄉野

“本來隻想帶娃拍個古風照,結果他射箭投壺玩到不肯走!”5月2日,游客李女士在武漢蔡甸區黃虎村知音童谷景區的武狀元館前笑著“吐槽”。景區樂器館裡孩子們搶著體驗古琴,露營區擠滿了搭帳篷的游客。
今年“五一”,這家新開的景區,憑借“文化研學+野趣露營”的獨特玩法,一舉沖上武漢露營人氣榜榜首。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雜草叢生的廢棄村灣,隻有幾十棟危房在風雨中歪斜。
黃虎村“知音童谷”變成武漢郊區親子游打卡地。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幸虧‘活水’來了!”黃虎村村支書楊博看著蜂擁而至的游客說,“國企聯村”行動引來了武漢農業集團,5500萬元改造資金讓1.5萬平方米的閑置農房次第蘇醒。
黃虎村的蛻變是武漢鄉村“活”起來的縮影。作為常住人口超1300萬的超大城市,武漢正以“逆虹吸”之勢,將資金、產業、人才三股“活水”源源不斷地引向鄉野。
資金活水喚醒沉睡資源
沿著瀝青路穿行黃虎村,文創工坊的竹編燈籠與星空營地的天幕、帳篷相映成趣。
“這個‘五一’,我們四個家庭提前半個多月就預定了兩天一晚的行程。”來自仙桃的高先生說,在武漢近郊找到這樣既能體驗傳統文化、又能露營游玩的親子游寶地,很難得。
“幾年前這裡可不是這樣的。”楊博曾對村灣的破敗束手無策,“守著好山水,難覓致富路。”
轉機出現在2021年。面對“無錢辦事”的空殼村困境,武漢創新實施了“國企聯村”行動,鼓勵引導市屬國有企業與鄉村開展項目聯建,探索鄉村產業振興新路徑。
很快,武漢農業集團帶著資金進駐黃虎村,將盧灣打造成知音童谷,大金灣定位為康養勝地,石頭嘴做成農肆市集……
資本的注入,激活了沉睡的資源。幾年間,古琴、陶藝、武術、手工制作等20余個工作室入駐,10多個以建筑設計、廣告設計等為主營業務的文創團隊在此安家,呈現出“人來、村活、業興、文盛”之勢。
“五一”期間,知音童谷露營區夜間滿是游客。受訪者供圖
“村集體年收入從不足5萬元躍升至40萬元,人均年收入從1.48萬元提升到3.3萬元,6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說到村裡的變化,楊博如數家珍。
國資下鄉不是簡單“輸血”,還要提升“造血”能力。
在江夏區五裡界街童周嶺片區,這個“五一”,林語未來村萌寵樂園正式開放,羊駝、小香豬的加入又圈了一波“粉”。
這個由武漢市文旅集團和村集體合作投資建設的項目給村子帶來了發展活力。
林語未來村萌寵樂園。人民網記者 張雋攝
“國企帶著村民一起干,底氣就是足。”江夏區李家店村支書、村委會主任李友安介紹,6100萬元資本注入,閑置的土地變成了景觀稻田、智慧農場,閑置房屋改建成了高端民宿。
看到老家有錢賺,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創業。“12家民宿、5處體驗工坊、3個主題農場。”李友安掰著指頭計算,“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率超40%。”
從黃虎村的文創集群到童周嶺的智慧農場,武漢“國企聯村”行動通過市場化運作,正將鄉村沉睡資源轉化為“共富資產”。四年來,武漢已有7家市屬一級企業、59家二級企業參與到“國企聯村”行動中,累計投入項目資金4.89億元,興建85個產業項目,帶動281個行政村年均增收近10萬元。
產業活水讓傳統農業新生
新洲區舊街的千畝茶山雲遮霧繞,茶農們腰挎茶簍,一雙雙巧手熟練地採摘茶葉。
新洲區舊街街道石咀村的千畝茶園裡,茶農採茶忙。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我們的茶葉去年剛獲得了歐盟的有機認証。”武漢通禪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全波正向客商展示歐盟認証証書。
十年前,這裡茶葉規模小、產量低,茶產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局。為打破困局,近年來,舊街街道整合27個村的零散茶田,打造標准化茶葉種植基地,採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實現村、企、民三方共贏。
“以前茶農擔心風險,不敢改種新品種,我們就先墊資提供茶苗,等茶葉賣出后再結算。”胡全波說,“政府還配套了每畝2000元的種植補貼,茶農的積極性一下子就上來了。”
在各方的努力下,舊街茶園發展初具規模。
茶產業的發展並非簡單地依靠種植,而是需要加工、銷售一起全面提升。為此,2022年舊街街道投入4000多萬元扶持資金,幫助茶企升級加工設備、拓展銷售渠道。
如今,舊街有8家規模以上茶葉企業,種茶面積近2.2萬畝。“以往鮮葉幾十元都賣不出去,現在‘舊街白茶’200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已培育出‘舊街白茶’等3個地理標志商標,茶產業產值逾2億元。”舊街街道四級調研員高玉奎成就感滿滿。
村村有亮點、產業有特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核心競爭力逐步提升。
整裝待發的藕湯。人民網記者 張雋攝
在陶劉村,一場“湯罐革命”顛覆了傳統農業:武漢欣沛園公司的智能化車間裡,每小時3000份排骨藕湯封裝下線,准備發往新加坡。
“蹭‘哪吒’的熱度,去年春節,光藕湯每天就能消化2萬斤鮮藕,帶動200多戶藕農訂單種植。”武漢欣沛園綠色食品推廣部負責人靖慧峰說,“光賣農產品利潤薄,做成即食湯品等,可以延長產業鏈,土地畝產值漲了8倍!”
產業活水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生,僅新洲一個區,就先后打造了食品精深加工、糧油、水產、畜禽、蔬菜、果茶、苗木花卉、種業等十大精致農業產業鏈。
人才活水繪出美麗鄉村畫卷
沿蔡甸區嵩陽大道向西南飛馳,剛進入火焰村的新晉“網紅”——十裡蓮華養心谷,就聽到了歡聲笑語。
孩子們在火焰村體驗插秧的樂趣。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無論老少,都能在這裡找到樂趣。”90后留漢大學生鄧永勤正在園區接待游客。這位中南民族大學畢業的“新農人”,用6年時間完成了一場鄉村改造。
“這裡缺的不是資源,是喚醒資源的人。”這位曾助力蔡甸蓮藕“觸網出圈”的電商女將,帶著全部積蓄,扎根火焰村,打造民宿,設計出可食地景農園,更用VR技術讓孩子們在星空帳篷裡觀察稻穗生長。
不僅如此,鄧永勤還修建了4000平方米鄉村振興綜合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每月開設12門“潮課”,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海歸合伙人賀達,帶領團隊一起做養心谷的宣傳策劃,每年策劃近百場活動﹔00后大學生吳宇軒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回村當起了管家﹔00后退伍戰士葉順達,化身“甜蜜衛士”,養起蜜蜂,為前來研學的大小朋友科普展示……
“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就業。”鄧永勤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孵化百名鄉村創客,帶動周邊五村形成產業聯盟。
木蘭草原舉辦國際風箏邀請賽。人民網記者 周倩文攝
人才活水效應在武漢鄉村持續擴散。
在黃陂區木蘭草原,“海歸”聶權從父親手中接過經營得不慍不火的景區,用賽馬節、風箏節和草原民宿重構文旅體驗,定價兩三千元一晚的民宿節假日爆滿。“我們賣的不是房間,是都市人的‘解憂雜貨鋪’。”聶權笑言,2024年,景區260萬人次的客流量,讓周邊1600戶農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在武漢,數以萬計的返鄉能人,帶動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發展。
資本活水滋養發展沃土,產業活水激蕩希望田野,人才活水澆灌美麗鄉愁。三股活水交融激蕩,在武漢鄉村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嶄新畫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