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產教融合的現實邏輯與實踐路徑

張麗琪 曾成 梁思萍
2025年05月19日08:13 |
小字號

當前人工智能的迭代正以指數級速度重塑勞動力市場,高認知型崗位需求增長,程序化技能加速貶值,對高等教育的傳統教育范式提出巨大挑戰。2024中國高等教育與產業適配度白皮書指出,高校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的匹配度亟待提升,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對教育培養的影響,加速推進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培養人才創造力的內在要求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培養適應產業與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是檢驗高校辦學能力的重要標准。培養具有數智素養、創新思維與家國情懷的新型人才,確保青年群體在科技競爭中保持比較優勢、保持適應態勢,是踐行教育服務“國之大者”的應有擔當。當前人才培養與產業結合不緊、適應不暢、應用不夠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加之AI在產業領域的快速運用,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加劇了產業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篩選趨嚴。一方面產業發展的智能化對崗位技能程序化加速替代,另一方面,學生過度依賴智能工具將不注重對隱性認知,如直覺、批判性思維等能力的塑造將導致其技術能力與AI高度同質化。而缺乏獨有的創造力、倫理判斷與跨場景問題解決能力,將會失去勝任產業發展的能力。開展產教融合,發揮產業的復合場景優勢,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完整性與敏銳性,開發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的必由之路。

產教融合是提升教育引領力的必然選擇

高等教育對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僅要具有適應性,更要具有引領性。當前產教融合還存在需求價值的錯位問題。高校作為科研重鎮,側重於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企業作為經營實體,更看重技術應用和經濟效益,如何暢通需求,實現轉化對接,首先需要提升前置教育設計,提升引領力。同時科技飛速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准不斷涌現,高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必須同頻共振加快更新,這對教育瞄准未來發展,做好服務引領,保持學生所學知識與企業所需的合理張力,提升包容性和支撐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僅如此,在資源融合上,學校兼具學術素養與產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偏少,不少教師脫離產業環境,未能把握行業前沿動態,學術研究和教育實施與真實生產場景存在顯著差距,教育的引領支撐作用需求切實加強。包容產業發展的現實與未來,用產教融合的思路來辦教育,做到優教育和強產業共同發展,是提升教育引領力的必然選擇。

產教融合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產業競爭力是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是企業不斷開展新境界的生命線。要提升產業競爭力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企業應該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深入開展科技研發,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不斷提升科技含量。產業競爭力需要提升生產效益、產品質量、品牌形象。企業從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生產裝備、用戶體驗等方面進行優化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人是生產的核心要素。產業競爭力需要高素質過硬各方面優秀人才。而人才培養需要企業與高校緊密協作,加強人才培養與輸送。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支撐需要產教融合來塑造、打造和提升。近年來國家強化產教融合改革發展力度,構建產業與教育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有效破解科技與經濟融合不緊的難題,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全球產業變革與教育范式轉型的雙重驅動下,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更要拓展途徑,大處著眼小處落實。

動態耦合:打造場景化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的接口。在技術迭代周期大幅縮短的當下,要化解傳統靜態課程不適應產業變革需求的問題,遵循知識生產的動態性規律,建立“需求感知-內容迭代-效果反饋”的閉環機制,實現課程內容與產業技術演進的共時響應:面向企業需求實際,探索產業的成長規律,提升培養針對性﹔依據產業技術路線圖,開發模塊化課程群,打造專業知識“微課程單元”,強化耦合力﹔對焦企業生產實際,打造虛擬仿真平台,創設沉浸式教學場景,提升實戰力﹔著眼技術進步,構建跨學科知識整合平台,適應產業融合趨勢的知識結構,提升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厚植發展動能。

雙軌聯動:推進創新培養機制。發揮學校和企業雙方優勢,打造“專業導師+企業導師”“職業導師+人生導師”的協同培養矩陣。學術導師重在知識理論與科研方法訓練,企業導師重在以真實技術項目為載體,塑造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職業導師以企管人力為主,注重從行業發展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理想﹔人生導師以輔導員為主,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端正人生航向。同時校內校外緊密配合,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校園學知—企業擔崗—返校促學”之間深度提升,形成“初學—實踐—再學”的培養聯動。同時注重把企業實踐內容、技術改進參與等納入學生成長發展與考核評價體系,既保學校教育的知識系統性又兼顧企業生產的適用科學性,做到知識學習與實踐運用、專業能力提升與綜合素質塑造的雙向統一。

價值共生:構建產教融合生態。要建立多元主體的價值共識機制。通過創設常態化對話平台,如企業入校的交流講座、高校與企業高峰論壇,使高校培養方式與產業技術路線保持戰略一致性。要構建價值激勵機制,將社會價值創造納入師生考評體系,把教師對產業的服務貢獻度、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推動區域產業升級等成果納入教師評價考核﹔以助力解決真實社會問題和企業技術問題為導向綜合評價學生。以此引導創新活動向解決產業痛點和社會問題方向集聚,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學校教育培養的社會貢獻力,打造知識生產、技術轉化、價值創造的良性生態。

雙向賦能:拓展資源共享平台。產教深度融合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共享平台能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學校作為科研創新、人才匯集的重要陣地,企業作為技術運用產品輸出的集成終端,雙方要建立共享平台,在技術、數據、設備等方面加強互通與共享,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融合銜接的倍增效應。企業可向高校開放產線、脫敏后的產業數據,用於教學實訓,強化高校教學實驗的仿真性和實效性﹔高校的科研項目及人才資源庫,向企業開放互通,可以豐富企業的人才資源,提升企業創新活力。雙方互嵌加強優勢資源投入,拓展共享平台,既可以實現知識賦能、技術創新,又可以實現價值增值和品牌形象提升,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材料與化學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與管理學院)

【本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新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關於推進校企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G1323524176)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是個有良心的中國人,就應該站出來”(時空對話)
  李金水敬禮。李金水所獲的紀念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