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收費觀雨”侵蝕城市文明

《志遠讀城》:如果按照“收費觀雨”的邏輯,明天就會搞“買票望日”,武漢的城市文明豈不是要倒退回三十年前?
收費觀雨
梅雨季節,武漢出了一起引人關注,但絕說不上嚴重的輿情。
事情並不復雜。
近年來,在無數不知名的攝影師共同努力之下,楊泗港大橋漢陽橋頭下暴雨中呈現的視覺奇觀,在社交媒體上火爆出圈。
“大暴雨中,一條長達四公裡的鋼索長橋像是來自未來世界的建筑,伸向遠方的虛空,兩道同樣伸向遠方的雨幕垂落寬闊的江面。”
這道“大橋雨幕”,讓武漢沉悶的梅雨季變成一道必定讓人心懷念想的絕世風景。
然而,立即有人打起這道雨幕的主意。將楊泗港大橋橋頭下原本屬於市民公共休閑的場所圍起來,開展經營活動。
原本免費的公共空間,一度變成了玩著花樣逼市民掏錢的經營場所。
有人因此戲稱,這叫“收費觀雨”。
在強大的輿論持續壓力下,運營方有所退縮,但是,也沒有恢復到之前那個不用收費、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玩耍的狀態。
群起反感
這起“收費觀雨”的輿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卻非常耐人尋味。
社會為何對此如此反感?
首先反感的應當是那些不計酬勞、起早貪黑,將自己的業余時間和聰明才智都用於到城市每個角落去發現美景的平民攝影師們。
正是因為他們的勤奮,敢於在常人不會出門的狂風暴雨天氣裡,去尋找各種奇特、振奮人心的景觀,才有可能用他們日益精進的攝影技術,記錄下這壯觀的“懸橋雨幕”。
他們懷著興奮,將奇景發布在社交媒體上,才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增加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才讓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心生對武漢向往。
突然之間,他們發現自己無私的付出,被人大大咧咧地拿去當牟利的工具,這叫他們如何不氣憤?就好像你辛辛苦苦、花大力氣搞出的發明,卻被人免費使用。
其次反感的是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市民們。對他們而言,一個月五、六千元的收入,不足以讓他們有余力進出高檔的娛樂、休閑場所,只能在尋常街巷裡,在公共空間裡,尋找一些普通人的快樂。
而從平民攝影師那裡獲知的免費“懸橋雨幕”奇觀,讓他們在平淡的生活裡,增加了可以慰藉心靈的快樂。
突然間,他們突然發現,這平民的快樂不再免費,需要消費才能進去,叫他們怎能不氣憤?
第三反感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滿足的需求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厭煩那種圈起來的景點,不僅充滿了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跡,而且還有蒼蠅般尾隨不掉的購物體驗。
於是,游客們越來越逃離景區,更願意到別人的城市去體驗當地居民平凡但是真切的快樂:去逛當地人的集貿市場,去當地人散步的地方散步。
但是,當他們發現,當地人那些普通的快樂也被無孔不入的逐利行為剝奪,想要體驗就要花不菲的費用,他們便會覺得:這跟去景區有什麼兩樣?
莫名揪心
“收費觀雨”的逐利行為,會讓所有人莫名的揪心,莫名的擔憂。
人們之所以越來越喜愛武漢這座城市,是因為社交媒體無間斷、無死角的信息傳遞,讓這座城市的美瞬間被所有市民熟知而且追捧。
這也激發了那些平民攝影師們更加高漲的美景發掘熱情。
近年來,武漢在全國頻頻出圈,正是受益於在移動互聯網賦能下市民、游客、自媒體大V的共同創造。
遠的不說,就說在離楊泗港大橋不遠處的鸚鵡洲大橋漢陽橋頭下,那裡是觀賞黃鶴樓日出的絕佳機位。
每到盛夏,總會有一波又一波的攝友們,凌晨四時就從三鎮四處趕來,搶拍黃鶴樓懸日的絕美景觀。
事實上,武漢很多出圈的形象照,都無關於金錢,而是熱心市民的自發行為。
可現在,人們怕了:今天有楊泗港橋下的“收費聽雨”,明天就會有鸚鵡洲大橋下的“買票觀日”。
“收費觀雨”的行為與武漢市城市的進步格格不入。
近年來,隨著城市財富的積累,武漢這座城市越來越人性化。當年,武漢市花了很大力氣整治了東湖邊上的餐飲店,還一個美麗、潔淨的東湖給全國游客﹔
后來,武漢市又承擔巨大的代價,搞蛇山拆圍,將一個如今郁郁蔥蔥的蛇山完整地還給武漢市民。
這些都曾經叫人大快人心,也奠定了武漢作為全國乃至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底氣。
不僅如此,武漢還開放了眾多的著名景點,不僅東湖景區、省博物館等等,都免費開放。
如果按照“收費觀雨”的邏輯,再搞“買票望日”,武漢市的城市建設和城市文明,豈不是要倒退回三十年前,成為全國人民口中的“全國最大縣城”?
要堅決剎住“收費觀雨”“買票望日”的無頭腦逐利行為,推動武漢城市文明和發展更加進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