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安全新格局下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創新

有序開展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使學生系統掌握國土安全知識,樹立國土安全底線思維,將國土安全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是當前高校筑牢國家安全防線的重要內容與關鍵任務。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對標《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關於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的具體要求,從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情感維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體系,有助於提高我國大學生群體國土安全意識,補齊現行國土安全教育內容未成體系、教學方式單一等短板,進而有效應對全球安全新格局下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歷史維度:深化國土安全戰略認知
中國國土形成與演變的歷史是一部文明與自然對話、傳統與現代共振的安全啟示錄,從先秦時期“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文明自覺凝聚起對廣袤疆土的集體共識,到近代人民進行“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英勇抗爭,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戰略擘畫,每個歷史坐標都見証著國土安全從不是靜態的地理概念,而是貫穿古今、動態的守護歷程。當下,引導大學生使用“歷史縱深—現實方向”戰略思維,將國土安全置於“大歷史觀”長時段、寬視野中考察,將國土安全的歷史敘事與全球安全新格局的現實挑戰相結合,使學生在商周青銅器銘文的疆域記載中觸摸國土的最初輪廓,在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字裡行間感受主權的神聖不可侵犯,將歷史邏輯轉化為戰略認知,深刻理解我國國土安全的內涵外延、文明根基、風險威脅、時代使命,真正筑牢國土安全防線的“精神長城”。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國土安全重大事件蘊含著豐富深刻的經驗啟示。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應對國土安全風險和挑戰最大的底氣,經濟韌性構成安全防御的物質底盤,軍事實力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關鍵支撐。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秉持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為地區穩定與繁榮注入了正能量。國家安全具有整體性特征,國土安全與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領域緊密交織、相互影響。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守護國土安全、維護國家統一作為重要使命,在百年征程中領導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成就。要充分講好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國土安全領域的治亂興衰,全面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的歷史成就與艱辛歷程,培養全球安全新變局中“知責擔責”的時代新人。
堅持“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在歷史與變局中把握規律,牢牢掌握維護國土安全的戰略主動權。國土安全工作要站穩人民根本立場,人民是國土安全的主體力量與最終受益者,始終將維護人民利益作為國土安全工作的宗旨,做到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協調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國土安全是立國之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把握國家統一的歷史規律,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國土安全治理的原則,美美與共、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歷史基因,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要引導大學生從戰略高度理解我國國土安全政策,培養他們分析復雜問題、把握國家安全大局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戰略思維水平和國家安全意識。
現實維度:增強國土安全危機意識
全面展示新時代國土安全工作的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我國國土安全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也成為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的生動教材。要構造“理論+實踐”沉浸式教育場域,通過根植於國土安全實踐的立體教學,使大學生建立“國之大者”的認知框架與國土安全認知范式。
客觀分析國土安全熱點問題的現實挑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講”“會講”,勇於“發聲”,客觀、全面講好國土安全熱點問題的現實挑戰,既要講清全球安全新格局下世界發展新形勢,又要講透我國國土安全面臨的現實挑戰。教師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與專業的業務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精准甄別事實依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避免不實信息產生誤導,確保學生對國土安全的認知建立在真實可靠的事實之上。學生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危機意識,了解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把握事件全貌、本質,對當前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進行正確判斷,對各種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做好心理准備。
精准解讀中國政府維護國土安全的政策法規。法律法規是維護國土安全的強有力武器。要以法律體系為基石,通過“法律條文解析+典型案例研討”教學,夯實大學生對國土安全的法理認知。把政策放在全局、長遠、大勢中理解把握,有助於大學生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國土安全系統思維,拓寬全球安全治理視野,將制度優勢內化為價值認同。
情感維度:培育國土安全使命擔當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培育大學生國土安全使命擔當的核心動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在全球安全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高校需將國土安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深度融合,通過歷史敘事與現實觀照,喚醒學生對國家領土、主權與發展利益的深層情感認同。依托國土安全教育與思政課堂,系統講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家國同構”的文化傳統,挖掘中華民族悠久的國土守護傳統,從歷朝歷代維護疆域完整的歷史典故,到近代反侵略戰爭中先烈們為守護國土前赴后繼英勇就義的事跡,再到新時代戍邊軍人“清澈的愛,隻為中國”的赤子情懷,讓學生從歷史傳承中感悟“國土安全是國家安身立命之本”的深刻內涵,在歷史敘事中理解“國土安全是民族存續的根本前提”的重要地位。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義務”的法律規定,開展參觀邊防紀念館、重走紅色邊疆路線、邀請戍邊軍人主題講座等教育活動,以具象化的愛國實踐激活情感共鳴。引導學生理解新時代國土安全的具體內涵,將“愛國”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堅定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意識與信念。
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鑄牢國土安全防線的精神紐帶。高校開展國土安全教育要充分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協同推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56個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承擔守護國土安全、維護邊疆穩定的責任,各民族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在教育實踐中,應系統闡釋各民族在邊疆開發、國防建設中的協同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國土安全與中華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內在邏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結合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統籌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的要求,通過跨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國土安全與民族發展”專題研討等形式,展現各民族在語言、文化、經濟上的互融互通,引導學生凝聚“國家安全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思想共識,強化“共護國土、共擔責任”的使命擔當,自覺投入到“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實踐之中。
激發維護國土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構建國土安全教育體系,不僅關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更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環節。國土安全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將愛國情懷轉變為“守土有我”的行動自覺,將愛國實踐轉化為“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高校要積極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進國土安全教育“第二課堂”育人實效,建立國土安全教育長效機制,推進國土安全案例進教材、國土安全專題進課堂、國土安全教育進校園,將國土安全意識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育人全過程。要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著力提升學生國土安全意識、認知、責任,提高學生對國土安全問題的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指導大學生立足全球安全新格局,發揮青年主動精神,在堅決維護國土安全進程中勇擔時代使命。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