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體”支持體系助力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承載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呼喚著新時代青年的主動作為。從高校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城市象牙塔到鄉村沃土,大學生群體正以“立大志”的豪情與“下基層”的行動,書寫著屬於這個時代的青春答卷。
政策驅動與人才缺口
近年來,國家通過“三支一扶”“特崗教師”“鄉村振興專場招聘會”等政策,為大學生下鄉提供制度保障。以廣東省為例,2022年開發駐鎮幫扶工作隊服務崗、農業科技服務崗等十大類崗位,面向全國招募約5000名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志願者﹔安徽省則設立2000個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崗位,駐點鄉鎮科技特派員服務站,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然而,鄉村人才短缺問題仍突出: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人才佔比不足3%,而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超過10%。人才缺口與政策機遇並存,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舞台。
盡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大學生下鄉仍面臨多重障礙。一方面,傳統觀念將鄉村視為“落后”“艱苦”的代名詞,部分青年對鄉村發展認知不足,存在“畏難情緒”﹔另一方面,鄉村基礎設施薄弱、職業發展空間有限等問題,導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例如,某西部鄉村科技特派員反映,盡管掌握先進種植技術,但因缺乏配套設備,成果轉化率不足40%。這些現實困境折射出制度保障與執行落地的“最后一公裡”問題,亟需通過機制創新破題。
構建“四位一體”支持體系
破解鄉村人才困局,需從環境保障、經費支持、服務賦能、高校引導“四位一體”的支持體系著手。
一是筑牢環境保障之基。政府應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讓青年“下得去、留得住”。具體來看,一方面要持續完善鄉村通信、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升級改造,提升寬帶網絡覆蓋質量,加快城鄉冷鏈物流倉儲體系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為大學生人才“活水潤鄉”和“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硬”支撐。另一方面,通過建設5G基站、推廣智慧物流等方式推動農村電商、在線教育等數字化服務普及,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在提升鄉村發展質效的同時為大學生人才參與鄉村治理提供“軟”環境。以貴州省為例,當地持續構建支持大學生返鄉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數字鄉村”建設,近年來,通過“科技小院”等模式,吸引山西農業大學等相關大學生研究生常駐田間,將實驗室搬到稻田旁,幫助農戶解決技術難題,實現畝產提升15%。
二是強化經費支持之翼。加強農業人才補貼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設立農業人才專項補貼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推動農業勞動力市場供需的高質高效均衡。重點設立大學生到鄉建設專項基金,對技術含量高、帶動性強的項目給予資金扶持。同時構建一套包括政策制定、資金整合、項目實施、監督評估等在內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與精准度。如雲南省對參與鄉村振興的高校畢業生給予基層就業獎補、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10項政策支持,有效降低青年下鄉成本。
三是優化服務賦能之策。一方面,建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整合政策咨詢、項目對接、融資貸款等功能,構建線上線下聯動的全周期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加強職業培訓,提升青年鄉村治理與產業經營能力,引導大學生按專業分層次、多渠道深入農村基層,在服務過程中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為“新農人”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支持與服務,確保服務內容與農業實踐緊密結合。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三團一隊”智力扶貧模式,選拔碩博研究生到基層頂崗實踐,43%以上畢業生扎根西部就業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四是創新高校引導之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高地,應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大局。優化高層次農業人才培育機制,壯大科技強農興農人才隊伍,為鄉村帶來良種良技以及物聯網、大數據等方面新成果新技術,服務和支持鄉村更好地匯聚創新資源、解決技術難題、實現產業升級。加快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主動適應鄉村振興發展新趨勢,全面更新培養理念、培養方案、課程教材、教學方式等,創新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的協同育人模式,培養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經營、規劃、建設和鄉村治理等專業人才。例如,浙江溫州大學啟動“點亮鄉村”項目,通過新媒體直播、劇本游等形式助力文旅融合,孵化“青才薈聚”團隊為鄉村量身打造數字文旅方案。華中農業大學實施“鄉村振興荊楚行”,組織600余名教師、數千名學生深入湖北鄉村開展科技服務與產業調研,探索“崗位科學家+學生志願者+產業基地”幫扶模式。此外,高校應優化涉農專業設置,如東北農業大學開設鄉村治理、智慧農業等課程,培養懂技術、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時代呼喚與青年擔當
當青年將“立大志”的豪情轉化為“下基層”的行動,鄉村必將成為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沃土。我們期待,更多青年以“腳沾泥土心懷激情”的姿態,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接力賽。當大學生群體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局外人”變為“局內人”,鄉村的未來便有了更多可能。讓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讓青春在奮斗中煥發絢麗光彩!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公共服務動機視角下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動力機制研究”(23Z603)階段性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