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國大地 把青春華章寫在鄉村振興第一線
——新時代農科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農科大學生肩負著強農興農的時代使命,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將夯實專業基礎、深入實踐一線作為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廣袤田野中淬煉成長,“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新時代農科學子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環,農科人才作為服務“三農”的核心力量,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從歷史維度看,中國農業教育自延安自然科學院肇始,便始終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勤讀力耕 立己達人”的百廿傳承,正是農科人服務鄉村的生動體現和縮影:陳煥春院士團隊確定了豬偽狂犬病在國內的爆發流行並研制出疫苗,傅廷棟院士團隊研發的油菜不育系技術全球領先,為保障國家糧食和肉蛋奶安全、提升產業競爭力貢獻華農智慧。立足當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勞動力老齡化與新型職業農民缺口並存的現實挑戰,55歲以上農業從業人員佔比超35%,而2025年高素質農民缺口預計在40%以上。這既凸顯了人才支撐的緊迫性,更彰顯了農科大學生投身“三農”的時代價值。黨的二十大強調的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從種業振興到智慧農業,每個領域都需要專業人才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戰略,在服務“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大局中錨定人生坐標。
實踐淬真金:農科學子成長的試金石與熔爐
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現代農業已發展為生物技術、智能裝備與數字農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體系,科技創新正成為農業科技人才培育的核心驅動力。山東農業大學聯合壽光產業園開展技術攻關,其研發的“椰糠無土栽培技術”使番茄產量提升30%、節水50%,成為高校與產業深度合作的典型范例。在產業振興一線,農科人才通過技術轉化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降低了人力成本,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在鄉村建設層面,農科大學生通過擔任村主任助理、開展科技支農等方式積極貢獻力量。中國農業大學師生扎根河北曲周,協助當地村庄制定科學的產業規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團隊年均服務農戶超1萬戶,在鄉村治理、文化傳承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充分彰顯了高校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智力支撐作用。
爭做“新農人”:以“一懂兩愛”鑄就農科學子的精神之魂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為新時代農科學子的成長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農科學子更應爭做“新農人”,以“一懂兩愛”鑄就精神之魂。“懂農業”不僅是書本知識的積累,更要讀懂土地的語言、作物的需求、市場的脈搏,成為知農時、懂農事的行家裡手。“愛農村”體現在對鄉土文化的深情守護、對鄉親父老的質朴情感、對田園風光的由衷眷戀,將鄉村視為心靈家園。“愛農民”則要求視農民為授業恩師、並肩戰友和服務對象,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在情感共鳴中筑牢服務根基。
踐行“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的殷切囑托,農科大學生必須投身“我與農民同勞動”等實踐熔爐,在泥土氣息中涵養對“三農”的赤子之心。在能力鍛造上,既要夯實現代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等專業基石,又要掌握數字營銷、鄉村治理等前沿交叉知識,鍛造“精專業+強應用”的復合型能力。李保國、朱有勇等時代楷模的足跡昭示我們:唯有傳承“自找苦吃”的奮斗基因,像他們一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才能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裡肩重任、打硬仗、創實績。
構建“政校企”協同育人體系:護航農科學子扎根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構建“政校企”協同育人新格局。高校應當以新農科建設為引領,重點發展智慧農業、生物育種等前沿學科,同時創新“理論+實踐+創業”培養模式,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科技小院等平台強化實踐教學。地方政府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專項補貼、住房保障、改善工作環境等措施提升基層崗位吸引力,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和干部優先選拔機制,並打造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農業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應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通過共建現代產業學院、設立專項創投基金、開展訂單式培養等方式,構建農科人才成長生態鏈,真正實現“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有奔頭”的育人目標。
從延安窯洞的油燈照亮農業教育初心,到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田野呼喚青春力量,農科大學生的成長之路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當更多青年以“與祖國同行 為人民奉獻”的擔當,在田間地頭錘煉本領,在科技攻關中勇當先鋒,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讓理想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作者分別為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黨委副書記、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輔導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