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四位一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阿卜力克木·吾卜力 林輝
2025年06月19日09:45 |
小字號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就是夯實國家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培養具有強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人就是為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人才保障。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立足農業高校特色,積極探索構建“思想引領、實踐交融、服務保障、文化浸潤”四位一體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體系,深入推進青年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思想引領: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學校創新打造“同心”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室品牌,深入開展“六個一”工程:“講家鄉故事”,引導學生在分享鄉情鄉貌與發展變遷中厚植家國情懷﹔“展民族文化”,引領學生在展示特色文化與互動交流中促進文化互鑒﹔“授傳統文化課”,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建骨干隊伍”,培育示范典型,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開國語課堂”,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交流能力,促進各民族學生更好溝通﹔“訪榜樣人物”,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學校構建“五位一體”理論學習體系,通過“個人自學—筑基、黨團支部集中學—引領、學生骨干帶頭學—示范、研討交流比學—促進、社會實踐悟學—深化”的立體化學習模式,年均開展專題活動30余場,實現理論學習全覆蓋。通過組織讀書分享會、專題講座、熱點問題專題研討等多樣形式,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加黨課、團課學習,帶動學生養成積極閱讀的好習慣﹔引領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培養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深植學生心中。

實踐交融:創新交往交流機制。學校實施“三維融合”計劃。在組織融合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在各級學生組織任職比例達30%,為他們提供了鍛煉能力、展現自我的平台。空間融合上,推行“1+3”混宿制,促進生活場域交融,讓不同民族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幫助。教育融合實行混合編班,課堂互動率達90%以上,打破了民族界限,促進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此外,學校實施素質能力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專項計劃,近三年培養骨干學員100余名,這些骨干學員在同學們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帶動更多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服務保障:完善發展支持體系。學校建立“六維一體”精准幫扶機制,“獎助勤貸補免”資助體系年均投入900余萬元,實現困難學生100%覆蓋,確保每位學生能順利入學、安心求學。同時,創新“三階遞進”學業幫扶模式。在新生適應期,開展“預科-本科”銜接教育,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學業成長期,實施“1+1+1”導師制度,由專業教師、學長及輔導員共同組成的指導團隊,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業指導。就業沖刺期,推進“圓夢行動”,根據學生職業興趣和發展意向,分類開展政策解讀、考研、簡歷制作與面試技巧等系列專題輔導培訓,發揮就業典型榜樣示范作用,舉辦先進事跡報告分享會,加強就業擇業觀教育,鼓勵和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留居內地就業。近年來,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

文化浸潤:打造精神情感家園。學校以“獅山文谷”為平台,構建“兩季三節”文化育人體系,包括畢業季、迎新季、讀書節、藝術節、獅山歡樂節,實現特色品牌活動覆蓋全年。同時,學校系統推進“五個共同”育人載體,即共同節慶、共同運動、共同勞動、共同創作、共同實踐,年均吸引師生參與超萬人次,有效深化情感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大力推動文化育人與思想育人、知識育人、實踐育人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初步實現了文化資源匯聚整合,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打造包容、開放、互助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認同與社會責任感,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精神滋養與價值支撐。在多元一體的校園環境中,不同民族師生相互學習、彼此尊重,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