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送上筆花束 醫生開心到“模糊”(暖相冊)

6月16日,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手外科主任醫師陳江海來說,是個開心的日子。
當天,他正在門診問診,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在他面前。這是一個隻有8個月的男寶寶,因為出生時是多指,在他隻有42天大的時候,他的父母和姥姥就帶著他來到了陳江海的科室。上個月初,孩子滿7個月了,陳江海為他做了矯正手術。
“16號當天,我給孩子拔了克氏針內固定,做了功能鍛煉,還做了手指支具固定。”陳江海說,到了下午,孩子媽媽返回科室,把一束由幾朵花和幾支中性筆組成的“鮮花”送到他的面前。
“我一抬頭就看見一大捧筆花束懟在面前,被震撼了,想起了年輕時候寫病歷的樣子,就笑場了,同事說我‘笑到模糊’。”陳江海說。他解釋,筆在醫院是“硬通貨”。雖然現在很多記錄已經電子化,但是臨床中還有很多場景需要用筆。有時候臨時發現身上沒有,就互相借,或者看哪個白大褂上別著筆就拿著用了。但是工作太忙,經常用完揣兜裡就走了,被同事追著要,所以“筆”甚至成了行業裡的一個梗。大家開玩笑說,在科室裡,錢放桌上沒人拿,筆放桌上一會兒就沒了。他說:“看到這些筆,有種被患者家屬理解的欣慰。”男孩的母親王女士說,陳江海的團隊不僅矯正了孩子的手指,更矯正了她家庭的生活。
王女士一直想對醫護人員表示謝意。“剛開始想送家鄉特產,又擔心醫院有規定,他們不能收。”王女士說,“醫生用筆幫助過我,我也希望陳醫生的團隊能用這些筆幫助更多患者,把我的幸福傳遞下去。”王女士說,“我也理解其他患者家屬焦急的心情,多放點筆在醫生辦公室,將來其他家長帶孩子來看病,記醫囑也方便。”
以后,除了復診,孩子和陳江海幾乎就不會再見面了。“這不是遺憾,而是最好的期許。”陳江海說,他和他的團隊將用這些筆為更多的患者續寫健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20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