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首屆博士研究生以學校為第一單位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

近日,江漢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學院博士一年級沈華森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Industrializable Interlayer with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Dead Lithium for Ah–Level Nickel–Rich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論文,江漢大學教師李兆槐、李煜宇、解明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江漢大學自主培養博士研究生首次以江漢大學為第一單位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該研究針對鋰金屬電池中鋰枝晶不可控生長和體積膨脹導致的熱失控難題,創新性的利用自主研發的原子層沉積設備(ALD),在碳納米管表面構筑ZnO親鋰位點,設計出超薄高導電中間層,首次提出“溫和”鋰吸附位點可優化鋰沉積行為,並協同三維導電網絡激活“死鋰”,使鋰金屬負極的可逆沉積/剝離效率達99.89%。
該研究成果為解決鋰金屬電池安全性難題提供了可工業化的路徑,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航空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凸顯江漢大學在新能源材料領域的學術優勢。江漢大學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基礎研究與產業需求的對接,以科教融匯新機制培養更多服務於新質生產力的高層次人才,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本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江漢大學自主培養的博士研究生沈華森,其身份從2021級電子信息專業碩士研究生進階為2024級博士生,體現了學校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在讀期間,沈華森已發表SCI論文4篇,獲國家授權專利3項、國家級獎項4項,並以項目負責人身份帶領團隊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中斬獲產業賽道全國銀獎,創造了學校在該賽事中的歷史最佳成績。此次他以第一作者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再次彰顯了江漢大學在理工交叉領域的學生培養實力。
指導團隊老師介紹:李兆槐,光電材料與技術學院副教授,2023年以預聘制教師加入學校,入選湖北省高層次人才計劃(2024)。所在研究團隊由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解明教授領銜,武漢市優秀青年人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煜宇副教授為學術骨干,致力於鋰/鈉電池電極材料合成、材料表界面原子制造、先進表征及高性能電化學器件研制,集基礎研究與產學研一體化攻關。依托江漢大學,李兆槐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Angewandte Chemie(2024)、Advanced Science(2024)、Advanced Materials(2023)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6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7項,牽頭制定《超級電容器紙》團體標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230225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子課題(2024YFF1504801)、工業和信息化部高質量發展專項(TC230A076-224)等課題項目6項,研究經費逾900萬元。獲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創新發展一等獎、中國化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等國家級學會及行業協會科技獎8項。(易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