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87萬標箱

2025年07月09日14:39 |
小字號

發布會現場

發布會現場

7月8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武漢市推動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並通報建設進展。2024年武漢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87.63萬標箱,佔湖北省總量的76.7%,長江中上游港口總量的33.7%,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港”。

目前,武漢港擁有生產性泊位150個,形成以陽邏港為核心、多港協同的集裝箱港口群,年集裝箱通過能力超400萬標箱,年吞吐能力達1.5億噸。

武漢建成內陸最大鐵水聯運樞紐,累計開辟通道超50條。2024年完成鐵水聯運量23.16萬標箱,同比增長44%,總量與增幅均列全國內河首位。

長江新區被定位為航運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新區陽邏港臨港片區已集聚企業2000余家,其中80%為工業企業,涵蓋鋼材深加工、裝備制造、大健康等產業,規模初具。該區正著力發展港航物流、臨港制造、航運服務三大產業,推動港口樞紐向經濟樞紐升級。

武漢長江新區二級巡視員涂平暉介紹,新區將錨定千萬標箱、國際化港口和航運中心目標,實施“港口+通道+網絡+平台+產業”發展路徑。壯大臨港產業,穩定運行“印尼拉博塔港—武漢陽邏港”直航航線﹔打造華中鋼鐵貿易基地﹔構建進口肉品冷鏈供應鏈﹔發展鋼鐵深加工、新材料、綠色建材、船舶制造及維修。

做強綜保區鏈接。擴大氫氧化鎳、農產品、整車進出口﹔拓展大宗商品分撥﹔壯大保稅加工,打造“原料—倉儲—加工—銷售”產業鏈生態﹔建設跨境電商孵化器,培育集群。

織密多式聯運網絡。完善水鐵公現代化集疏運體系﹔推進“上游全中轉、下游全分流”模式﹔支持研發萬噸級江海直達船型,構建全球江海聯運網。

武漢市商務局介紹,通過“聯合登臨檢查”(單船檢查時間壓縮至3小時)、“直裝直提”(提速50%以上)、“先查驗后裝運”(待港時間縮短35%)等創新模式,通關效率顯著提升。武漢港花山、漢南港區獲臨時開放,開放區域擴至3港區7個泊位。“車谷造”汽車實現本地直辦海關手續,單車出海成本降1000元。2025年上半年,武漢港國際直航船舶達84艘次,貨運量13.2萬噸,超2024年全年總量,穩居中上游首位。(文/圖 西西)

(責編:周倩文、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