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卸下“千斤擔” 激活“一池水”

張昆侖
2025年07月11日10:17 |
小字號

近日媒體對於基層干部的“難言之隱”發表諸多信息,筆者就破解基層“難言之隱”的問題,覺得有必要說幾句。

基層干部“白加黑,五加二”的疲憊身影后,藏匿著多少欲言又止的嘆息?那份“死豬不怕開水燙”的自嘲裡,又浸透多少無奈?我們口裡喊著“減負”,可現實裡“減負令”卻常如石沉大海——形式主義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陪檢暗陪”的隱形陪同,“摘牌不摘責”的象征性減負,“軟排名”的變相施壓,如鐵皮櫃裡積壓的舊文件,層層疊疊,無聲地壓在干部心頭。減負的困境在於,舊負擔未消,新形式又悄然滋生。

基層干部受的是夾板氣:上面是“屬地管理”異化成的“屬地問責”,甚至有時那“問責”被問得有些張冠李戴。去年秋季,湖北荊州四湖河由於上游某企業排污,流經某鄉鎮河段時,該鄉鎮已及時上報,但恰逢上級檢查,被認定為管理不到位,鄉鎮領導被誡勉談話。這次污染事件本該是追溯污染源頭的責任,板子卻打在了污水流經的鄉鎮干部身上,該鄉鎮領導覺得這鍋背得太怨。下面是群眾“干部干、群眾看”的依賴心理與參與冷漠。基層干部身處“權力真空,責任無限”的夾縫中,一人多崗,白加黑連軸轉,卻常被質疑“沒作為”。更有年輕干部,在高壓與物質激勵不足的雙重擠壓下,從“邀功”滑向“避責式躺平”,職業熱情燃盡。一位40來歲的鄉鎮干部曾感慨:“一天到晚連軸轉,一個月拿到手的才4000多,養家糊口都捉襟見襯。守著鐵飯碗,嘗著空心飯,倒不如打工痛快。”

為基層真減負須動真格、破痼疾。首要是劃清權責邊界,斬斷“無限責任”的鎖鏈。以法治之筆厘定權責清單,如浙江“基層治理四平台”改革,明確鄉鎮(街道)權責事項清單,給基層權力“鬆綁”,使責任不再“無限”。同時,須破形式主義的桎梏。檢查考核需由“看台賬”“重留痕”轉向“看實效”“重口碑”。可借鑒某些地方探索的“無感考核”: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看材料,直插現場問效於民,讓“造痕競賽”失去土壤。

更關鍵的是建立“為擔當者擔當”的容錯機制,讓基層干部敢作為、敢發聲。需明確“可容”與“不容”的邊界,讓干部在探索性、創新性工作中放下包袱。如某市針對改革探索中的失誤出台“備案保護”制度,干部在框架內先行先試,即使未達預期亦不被簡單追責,大大激活了干事熱情。同時,拓寬真實反饋的渠道,讓“味苦帶刺”的聲音能上傳。如設立匿名網絡信箱、交叉式暗訪調研等,打破“結構性沉默”,使真問題得以浮出水面。

基層減負的意義遠不止於卸下擔子。當年輕干部不再“熬日子”,當創新探索不再因怕“打板子”而卻步,當干群之間不再是“干部干、群眾看”的疏離,基層治理便真正煥發“一池春水”的活力。減負的深層價值,在於釋放出基層蘊藏的磅礡創造力,讓干部從疲於應付的“操作員”,轉變為貼近群眾的“服務者”與銳意進取的“實干家”。

減負成效如何,基層干部臉上的笑容是最真切的溫度計。當基層干部不必在“說與不說”間躊躇難言,當年輕的眼睛在基層沃土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那便是治理現代化最動人的風景。唯有卸下形式主義的千斤擔,才能激活治理創新的源頭活水,讓基層真正成為國家大廈最堅實、最富生機的基石。

(責編:周倩文、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