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我們”之心體察“他們”之需

張昆侖
2025年07月15日11:23 |
小字號

日前,《湖北日報》刊發《用“開門教育”,叩開群眾心門》的報道,為這種以“換崗體驗”為鑰匙,打開通往民情深處的“開門教育”拍手稱快。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當黃石市下陸區的副部長汪梓溦換崗體驗送外賣,才真正明白為何部分暖心驛站設施完備卻門庭冷落。這一“跑”,跑出了報告裡看不見的症結,也跑出了解決問題的鑰匙。荊門、宜都等地黨員干部緊隨其后,紛紛化身網約車司機、車間工人,以肉身之軀親嘗民生冷暖,方知新就業群體“休息難、如廁難”的聲聲嘆息裡,藏著何等迫切的期待。

當干部們脫下身份的外衣,暫別“管理者”的標簽,以“同行者”的姿態沉入生活之海。由此生發的“服務驛站”“小哥食堂”如春筍破土,昔日痛點終被切實關懷撫平。這一“換”,換來的是服務落地生根,換來的是干部“人民立場”的真正內化。身份轉換如鏡,照見施政盲區,也映照赤子初心。

目前,“四下基層”之風浩蕩荊楚大地。襄州“百名干部進百企”、監利、漢川“小分隊”上門辦証,足跡所至,民心漸開。從老舊電梯改造后的“穩穩幸福”,到服務區蛻變為“溫馨驛站”,再到校園餐桌的安心守護……千件民生訴求回應,萬套房屋化解“登記難”,樁樁件件皆因叩門有力,開門有誠。

這場“開門教育”的深邃處,正在於其將“門”從物理存在升華為心靈通道。它要求干部不僅“身到”,更要“心至”,在角色互換中祛除隔膜,在共情共振裡汲取智慧。當干部考核的標尺悄然從“材料厚度”轉向“鞋底磨損度”,形式主義便再無立足之地。

穿行於街巷的躬身背影,叩響一扇扇百姓心門。開門教育不僅是對群眾路線的生動詮釋,更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淬煉。當干部以“我們”之心體察“他們”之需,門裡門外終將貫通無礙——此乃叩開群眾心門的永恆大道,亦是引領事業通向民心所向的不二法門。

(責編:周雯、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