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來襲,如何托舉人民群眾安全的方舟?

鄖西縣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為受災居民家中清淤消殺。劉彤攝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鑫晨賓館安置點內,73歲的郭豐梅老人正和同屋的劉文秀拉著家常。不久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暴雨中,老人被劉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李青富從齊腰深的洪水中救出。
7月9日,鄖西縣上津鎮、香口鄉等地突遭強降雨襲擊,導致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憑借有效的預警和應對措施,鄖西縣成功轉移992戶2780名群眾,在道路坍塌、房屋被埋、通信中斷的險境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經受住嚴峻考險,實現了人員“零傷亡”。
“五級叫應”筑起安全防線
災害預警的第一道防線,離不開千千萬萬雙日夜警惕的眼睛。
7月9日凌晨4時多,上津鎮絞腸關村黨支部書記、災害信息員金明紅被雨聲驚醒后便難以入眠。
“河水突然變渾了!”6時40分,金明紅在巡查中發現異常。她憑借應急培訓賦予的警惕,意識到潛在危險。
8時發現雨勢加大后,金明紅一邊組織群眾轉移,一邊呼叫其他村干部,分頭到包保村逐戶排查。8時30分,她果斷轉移郭家溝口5戶村民,2小時后2000方泥石流就將其中3戶房屋掩埋1米多深。
災害信息員的專業素養,成為生死之間的關鍵因素。
李青富在巡查中發現山體垮塌、溝水渾濁這一泥石流的強烈信號,立即組織受威脅的36人撤離。2小時后,3萬立方米泥石流咆哮而下,瞬間吞噬7戶房屋。
上津鎮負責人介紹,此輪暴雨全鎮共安全轉移157戶579人,其中集中安置69戶199人。
鄖西縣建立的縣、鄉、村、組、戶“五級叫應”體系,如同敏銳的神經網絡,將預警末梢延伸至最末端的生命個體。
依托“30分鐘滾動預報、10分鐘風險提示”機制,此次極端強降水過程中,150余萬條預警信息如疾風驟雨般覆蓋14.5萬人次,為轉移避險爭取了黃金時間。
“三個撤離”打通生命通道
當暴雨撕裂大地,轉移指令的有效執行關乎存亡。鄖西縣嚴格執行“三個緊急撤離”鐵律——危險隱患點強降雨時緊急撤離、隱患點發生異常險情時緊急撤離、對隱患點險情不能准確判斷時緊急撤離。
在香口鄉湖嶺村,災害信息員柯昌平巡查發現嶺溝口滑坡局部變形,險情一觸即發,他毫不遲疑組織6戶10人緊急撤離。在槐樹林特場范家坪村,當村黨支部書記寇章國發現山體土體溜滑、掉塊的險情時,他敲響銅鑼逐戶通知,僅用1個多小時便將18戶60人帶離險境。
打通應急避險救援最后“100米”,依靠的是預案的落地生根與全民的應急素養。
絞腸關村在應急部門指導下,因地制宜制定洪澇災害等應急預案,並每年根據實際情況修訂,組織所有在家村民參加演練。這使得每個村民都有了應急避險意識,清楚險情發生時的逃生路線和方法。
災情發生后,省應急廳立即派工作組赴一線查災核災,調撥折疊床、毛巾被等救災物資星夜馳援一線,指導鄖西縣啟動自然災害救助四級響應。鄖西縣迅速啟動“應轉必轉、應轉盡轉、應轉快轉、不漏一人”的生命救援機制。第一時間在上津鎮成立前線指揮部,縣委主要領導駐點指揮調度,150余名黨員干部率先組成突擊隊,為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贏得先機,在齊腰深的水中連續奮戰72小時,累計轉移群眾2000余人。
多方協同重建溫暖家園
集中安置點內,“有葷有素”的伙食、24小時值守的醫生、常備藥物和換洗衣物,讓受災群眾感受到家的溫暖。
1200余名支援者36小時恢復90%通信,電力供水部門24小時搶修主干管網,社會各界捐贈物資源源不斷……洪災過后,救援與重建工作迅速展開。
大災之后防大疫,150人的醫療隊對淹沒區、安置點實施地毯式消殺,發放消毒藥品,嚴防次生疫情。洪水退去后,16個村(社區)的清淤消殺、房屋鑒定、道路修復等工作全面鋪開。
7月16日下午,在劉家灣村小馬家溝,鄖西縣應急管理局16名干部頂著40度的烈日高溫,為受災居民家中清淤消殺。他們爭分奪秒,每天吃飯都在受災一線,就著礦泉水快速吃完盒飯,便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受災群眾也積極自救。劉家灣村1組受災群眾陳賢雲家中,洪水泡壞了所有電器。她和丈夫從江蘇趕回后,白天叫來親友一同清理家中淤泥,晚上回到政府安置點休息。陳賢雲說:“暴雨突襲時,家裡隻有80歲的婆婆留守,幸虧及時逃到山上,只要人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斗中,黨員干部的脊梁、八方支援的暖流、群眾自強的力量,正匯聚成重建家園的強大合力。
唯有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應急體系的每一根毛細血管,將責任壓實到最末梢,讓預案從紙上躍入人心,方能在災難突襲時,以科學有序的響應,托舉起人民群眾安全的方舟。(張沛 鄧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