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潛江:甘藍種植從“憑經驗”到“靠科學”
“大家種均勻一點,馬上就要種完了!”9月22日,湖北省潛江市泰豐街道葛柘村的田壟間熱鬧非凡,久保植保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20多名村民正彎腰忙碌,翠綠的甘藍幼苗在手中快速傳遞,一穴一株栽種得整齊劃一。

村民正彎腰忙碌,栽種甘藍。關洪磊攝
“上半年種黃豆,地可不能空著。”合作社負責人關金芝蹲在田邊,手裡捏著菜苗說道。2018年起,她帶領村民種蔬菜,最初選擇白菜、包菜,瞄准的是過年前后的市場。“可這兩種菜上市時間太短,賣慢了就砸手裡了。”關金芝皺起眉回憶,白菜、包菜一旦菜心長出就容易壞,前幾年就吃過滯銷的虧,“一畝地肥料、種子、人工成本要1700多塊,滯銷一次,辛苦全白費。”
轉機出現在去年。潛江市農業農村局駐葛柘村第一書記袁用德得知合作社困境后,主動帶著關金芝赴外地考察市場、對接優質品種。“發現甘藍比普通包菜貨架期長一個月,還耐儲存、好運輸、易打理。”今年,關金芝果斷更換品種,改種甘藍。

村民正在栽種甘藍。關洪磊攝
為幫合作社種好甘藍,駐村工作隊全程“送技術”。從指導學習起壟技術解決排澇抗旱問題,到協調安裝滴管系統實現精准灌溉,再到邀請農業專家田間授課,一步步幫合作社從“憑經驗種”轉向“靠科學種”。“現在田壟高了、滴管通了,旱澇都不怕!”關金芝笑著說。
眼下正值秋播關鍵期,袁用德更是天天泡在田裡。他手把手教農戶選苗、栽苗,反復叮囑“栽完必須澆定根水”﹔針對村裡缺勞力的農戶,他聯系專業工人上門幫忙,還協調調運肥料送到田間地頭。“這產業是咱們村的‘增收苗’,秋種講究‘早種早收’,趕在霜降前種完,才能保收成、保銷路。”袁用德的話語裡滿是干勁。

搶時種甘藍。關洪磊攝
傍晚時分,最后一片田的甘藍苗栽種完畢。望著眼前綠油油的菜田,關金芝臉上滿是笑容。
從“怕滯銷”到“選對種”,從“憑經驗”到“靠科學”,葛柘村的秋播田裡,藏著農戶緊跟市場的智慧,也凝聚著駐村力量的托舉。這片忙碌的田野,不僅種著今年的豐收希望,更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底氣——跟著市場走,憑著技術干,好日子就有奔頭。(張雋 羅珊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