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漢戶部巷體驗“過早”
清晨滋味,喚醒城市記憶(跟著味蕾去旅行)

湖北武漢人把吃早餐叫“過早”。到武漢旅游,“過早”是少不了的一項美食體驗活動。
武漢的早餐實在豐富,除了大名鼎鼎的熱干面,還有湯包、豆皮、面窩、雞冠餃、歡喜坨、糊米酒等,哪一樣都不容錯過。如何才能一站式集齊所有“武漢清晨滋味”?黃鶴樓下,武昌老城內的戶部巷“漢味風情街”就是著名“過早”美食街。最初的老巷子隻有147米長、3米寬,僅12家小吃店在此經營﹔經過不斷擴建改造,現在的戶部巷美食街區已擴展到0.35萬平方米,300多家店鋪鱗次櫛比,美食與美景相得益彰。
體驗武漢“過早”,少不了一碗香氣扑鼻的熱干面。隻見廚師將半熟的鹼水面放進漏瓢,下到沸水裡蕩一蕩,不多時便可出鍋,淋上芝麻醬、蔥花、蘿卜干等配料,一碗筋道噴香的熱干面就端到了眼前。面條的彈性、“撣面”的技巧、芝麻醬的配方,成就了各家熱干面不同的口感﹔而牛肉熱干面、蝦仁熱干面等各類新品陸續出爐,也為食客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
和熱干面一樣充滿江城氣息的早餐單品,還有糊湯粉。長江、漢水在武漢交匯,當地人愛吃活魚。被稱為“武漢一絕”的糊湯粉,以圓米粉為主料,特色則是湯底:將小鯽魚徹夜熬制,直至魚肉脫形、魚骨幾近熬化,形成乳白的湯色,再加入胡椒粉去腥提味,並用生米粉調糊,最終制成糊湯。糊湯粉地道的吃法是與油條配合“過早”,魚湯的鮮香融合油條的脆爽,這一口滋味裡濃縮了武漢碼頭文化的精華。
除了吃面嗍粉,在魚米之鄉“過早”自然少不了“米”的身影。在戶部巷的許多店鋪裡,總能見到一口大鐵鍋,裡頭整齊碼放著方方正正的豆皮,鮮亮的金黃色一瞬間便能攫住食客的目光。這裡豆皮的皮不是小麥粉制作的,而是將大米和黃豆、綠豆按一定比例調配、打漿,在大鍋上攤成薄餅、淋上金黃雞蛋液而成。豆皮上再鋪一層糯米、一層肉丁、香菇、筍尖等混合調配的餡料,小火煎熟后,便可呈現層層疊疊的豐富口感。
同樣以米為主料制成的早點還有面窩、歡喜坨等。面窩味咸,以大米和糯米混合磨漿,配以蔥花、芝麻、姜末等佐料,將米漿倒入特制的鐵勺內油炸,一出鍋便香氣四溢,口感宣軟與酥脆兼備﹔歡喜坨味甜,主要用糯米制成,與其他地方的麻團相比,武漢的歡喜坨主打一個“空心酥脆”,既保留了糯米團的甜香,又減少了實心麻團的甜膩感和飽腹感。
守正,能留住武漢大江大湖的特質﹔創新,才能融入現代旅游文化的大潮。百年老字號“四季美”湯包店,在傳統制作工藝基礎上不斷創新,推出了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等多種口味,滿足南來北往各地顧客的味蕾需求。
近年來,武漢文旅業蓬勃發展,眾多游客來到江城,逛一逛黃鶴樓,拍一拍長江大橋,到長江碼頭坐一坐過江輪渡。當戶部巷等“過早”勝地與這些打卡點串連成線,游客便能更多維地體驗這座城市的景致與煙火。隨著夜間經濟的發展,如今的戶部巷裡,不僅可以“過早”,還能吃夜宵、挑文創、賞曲藝。據統計,2024年戶部巷接待游客超過1000萬人次,節假日高峰期可達日均10萬至15萬人次。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3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