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名篇傳盛景 古樓煥新生

黃鶴樓,賡續文脈競風流(文化中國行·唐詩宋詞裡的古建筑)

本報記者 吳 君
2025年10月15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登臨黃鶴樓,極目楚天舒。

  湖北武漢市民繆德杰,時常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裡帶上手機和支架,到黃鶴樓一帶拍上一整天,“怎麼拍都拍不夠。”

  從2014年嘗試手機攝影創作起,繆德杰已拍攝2000多張黃鶴樓的照片。“在不同時間點,從不同角度拍攝,黃鶴樓會有不同的美。”繆德杰說。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唐代詩人崔顥,用文字“定格”眼前美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揉進了作者心中愁思的《黃鶴樓》,被宋人嚴羽推為“唐人七律之首”。

  黃鶴樓始建於公元223年,最初用於軍事瞭望。此時的黃鶴樓隻有兩層,下層和城牆相連,整體結構簡潔粗獷,大氣爽朗。到了唐代,黃鶴樓逐漸失去軍事作用,成為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景樓。它地處長江之濱,鄰近碼頭,交通便利,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常到此“打卡”。

  或思念家鄉,或惜別好友,在黃鶴樓把酒言歡后,詩人們的哀愁往往會涌上心頭。

  李白在這裡送別孟浩然,留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寂寥﹔王維在這裡送別康太守,滿是“何異臨川郡,還勞康樂侯”的期盼﹔白居易貶謫江州司馬途中,於此道出“總是平生未行處,醉來堪賞醒堪愁”的悵然……

  到了宋代,重建的黃鶴樓從城牆中分離出來,結構上更繁復精細,翼角嶙峋,裝飾華麗,凸顯宋人意趣。

  樓台更迭,文脈延續。岳飛失意之際,登黃鶴樓,沉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范成大辭官東去,路過此地,哀嘆“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被貶黃州的蘇軾,雖未到過黃鶴樓,卻勉勵好友“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黃鶴樓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已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邵大為說,“據統計,歷史上共有900多位詩人留下了近1500首與黃鶴樓有關的詩詞。”

  黃鶴樓曾因戰爭、災害等屢毀屢建。1884年,黃鶴樓被一場大火焚毀。百年等待,直到1985年,新建的黃鶴樓重新矗立在世人面前。

  重建的黃鶴樓共5層,採用層層飛檐的設計,呈現出下隆上銳、形似筒狀的姿態。既保留了古代黃鶴樓的建筑特征,又體現了現代建造工藝。

  如今,武漢的許多公共設施都裝飾著黃鶴樓圖案,黃鶴樓的元素融入武漢市民生活的許多方面。武漢市黃鶴樓公園管理處主任王飛介紹:“我們將繼續傳承和活化利用黃鶴樓的歷史文化,打造更多的文創產品和文化體驗場景,讓黃鶴樓成為湖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黃鶴樓見証歷史,承載文脈。它的故事,還在書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07 版)

(責編:郭婷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