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解鎖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密碼

林舒婷 陳明輝
2025年10月15日11:31 |
小字號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近年來,戶外運動已成為億萬群眾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選擇,更成為連接生態保護、鄉村振興與全民健身的重要紐帶。我國正以系統性思維解鎖目的地建設的“密碼”,讓戶外運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釋放更大活力。建設設施完善、服務優質、賽事豐富、國際知名的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既是響應群眾需求的民生答卷,更是擘畫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的重要之舉。

明確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的戰略坐標

龐大的人口規模為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提供了堅實的需求基礎,形成推動行業發展的結構性動力。目前,我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已突破4億人次,形成多層次需求譜系。科學布局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策略本質上是借助區域專業化提升服務精准度,將“量”的壓力升級為“質”的動能。以建設目的地的形式踐行為民惠民、便捷可及等服務目標,有效將人口規模優勢轉化為全民健康促進的載體,形成人人參與、處處可健身的普惠性實踐。

共享發展的重要導向為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提供了價值遵循與實踐指征。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可成為推動共享發展從理念走向實踐的重要抓手,通過實現體育技能溢價、職業躍遷等形式和機制,將經濟增長轉化為勞動能力提升與收入公平分配的“雙重紅利”,讓共享發展從目標變為可感知、可實現的實踐。

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的雙重追求賦予了戶外運動目的地文明互哺的功能屬性,使其超越單純物質空間建設,而是通過場景創新錨定文化內核、技術解碼激活消費能級的互動機制,將設施完善與精神浸潤深度融合。這種設施承載文化、文化賦能消費的場景創新,既是由身體實踐到文化感知、再到消費升級的空間生產,亦是透過空間載體推動戶外運動與當地民俗文化等要素結合、強化文化傳播的價值內化。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科學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進戶外運動項目有機嵌入綠色生態環境,成為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凸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邏輯張力的良好載體和重要途徑。騎行、徒步等低碳項目的推廣,既提升目的地吸引力,更強化公眾環保意識,通過明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科學評估生態承載力以及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等舉措,將“綠水青山”的保護成本轉化為“綠色資本”。

戶外運動以其綠色、多元、包容的特點,成為推動國際交流的柔性載體。絲綢之路拉力賽、“一帶一路”國際攀岩大師賽、玄奘之路國際青年戈壁挑戰賽等國際賽事活動的舉辦,皆是搭建友誼橋梁,並將文明差異轉化為合作資源的實踐。表明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建設恰能成為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窗口之一,既在國內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協同,又在國際場域推動文明對話與運動產業發展經驗共享。

錨定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價值動能

以健康促進的新動能推進普惠布局,實現價值升維。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價值旨歸在於可將超大規模人口需求轉化為全民健康促進的新動能,兼顧全民參與的普惠性與服務品質的高標准。因此既需在資源富集區布局高附加值項目、建設專業化集群,又應在人口密集區建設綠道、騎行道等大眾化網絡的普惠性布局,並通過全齡友好、無障礙化的設施設計,保障老年人、殘障人群、低收入群體等公平地享受資源,彰顯民生溫度。

以協同共富的新載體擴大效益共享,實現價值躍遷。共享發展的導向決定了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建設需借助要素重組、場景互通與數字賦能,高效發揮城鄉間資金保障、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等要素的價值功能與帶動作用。通過資源稟賦的公平轉化與利益共享機制,以體育產業領域的先行實踐載體擴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將抽象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框架。

以消費升級的新平台耦合區域文化,實現價值轉化。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的要求,指向了在打造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時需避免精神文明建設的空心化,以及傳統景區低端消費而高資源消耗的粗放模式。通過身體在不同戶外場景的實踐強化區域的體育文化認同,借助目的地場景將文化遺產、文化基因從靜態保護解碼轉化為可體驗的精神符號。

以綠色發展的新引擎促進共生治理,實現價值進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方向決定了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需以生態承載力為剛性約束,依據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與修復能力實際,守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底線。保護即發展的實踐,不僅破解了“綠水青山閑置”與“金山銀山難覓”的困局,更証明了綠色開發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優解。

以國際交流為紐帶,推動共建共融,實現價值擴散。體育交流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形式,知名戶外運動品牌在國際中的輻射、引領作用愈發彰顯,戶外運動賽事跨國合作愈發緊密,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國際擔當日益顯化。指向了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不僅需承載產業功能,還必須以責任共擔將競爭關系升維為共生關系,使戶外運動目的地成為“造血式”發展載體,而非“資源消耗型”空間。

探索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的實踐路徑

第一,立足巨大的人口規模及區域資源差異化特征,為滿足激增的戶外運動需求,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需通過梯度化布局的思路構建分層響應的供給網絡,以破解資源分布不均與需求分層錯配的結構性矛盾,構建全民健康與消費升級協同推進的實踐框架。立足地理多樣性與需求分化,提高冰雪、山地、水上等重點項目與我國自然資源分布的適配性,打造差異化供給﹔針對不同人群,為戶外消費主力設計潮流項目與社交場景,為中老年群體優化適老設施,讓精准供給替代粗放開發,激活戶外運動對區域經濟的差異化賦能路徑。

第二,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資源分配失衡、流動效應不高是制約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阻滯因素。實現綠色資本的轉化功能,推動資源分配格局優化。以賽事場景為紐帶,鏈動城鄉人流與消費增量。現階段戶外運動目的地的建設多依托於景區、生態旅游區、森林公園等,可通過戶外賽事、研學旅行、探險路線等場景連接城鄉資源、人流與消費市場,構建由資源到產品、再到消費的城鄉消費鏈。實現以吸引流量、承載流量、再到轉化和拓展流量的質變。

第三,深入發掘區域比較優勢、形塑戶外運動目的地的品牌競爭力需根植於區域文化獨特性。通過動態解碼、場景轉化與活態傳承,將區域文化基因嵌入運動場景,構建可感知、可傳播、可增值的品牌形象體系,破解“千城一面”的同質化困局。以民俗節慶的時間節點與文化主題為場景搭建的錨點,以戶外運動目的地的地方性作為顯化標簽,通過“長板效應”發揮核心優勢,吸引其他輔助資源向目的地聚集,讓文化成為目的地的“獨特標識”。

第四,以生態體育理念為指引,建立環境承載力評估體系。為發揮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引擎效能,將戶外運動在森林、草地、海洋等自然生態中產生的碳匯量納入交易體系,以市場化定價機制激活生態資源資產屬性。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經驗”升維為“全球樣板”,將“綠水青山”升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杆。

第五,拓展中外品牌聯動空間,把握包容互鑒的價值旨歸。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必須打破傳統局域性的單點開發模式,以中外品牌聯動為戰略抓手,以民俗節慶的時間節點與文化主題為場景搭建的錨點,將目的地從單純的運動空間載體,推動裝備標准互認,讓目的地從運動空間升級為立體化的服務綜合體,成為展示中國戶外運動實力的國際名片。

當前,在利好政策持續釋放、消費需求升級擴容、產業融合加速深化等作用疊加下,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正迎來發展的機遇期。未來,需進一步完善標准體系、強化數智賦能,持續解鎖建設密碼,讓戶外運動更好滿足人民對健康生活的向往,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新動能、為全球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林舒婷,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博士生﹔陳明輝,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階段性成果FJ2024C070)

(責編:郭婷婷、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