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賦能趕超路——天門市“十四五”期間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綜述

百舸爭流,改革者進。
“十四五”的這五年,湖北天門以高質量發展為綱、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刃,聚焦跨越趕超發展破難點、聚焦增強社會活力疏堵點、聚焦解決民生問題祛痛點,書寫了一部兼具力度、深度與溫度的發展畫卷。
從無中生有打造綠色循環產業的蝶變,從攻堅實干實現幾代人“武天高速、沿江高鐵”夢想的破壁,從政策發力推動8年來出生人口首次由降轉增的拐點……一次次創新性探索、一個個突破性進展、一項項標志性成果,鐫刻著該市改革步履鏗鏘的印記。
五載耕耘,天門錨定建設新時代僑鄉的發展目標和打造“一城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將237項改革事項轉化為澎湃動能,以5個國家級、4個省級試點打造改革標杆,連續四年入圍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多項指標增速領跑全省,為湖北加快建成支點貢獻了天門力量。
產業突破 經濟增長動能足
在化纖紡織產業園內,機器轟鳴不絕於耳,已投產的9個項目正開足馬力趕訂單,預計全年將新增產值100億元。
誰能想到,這片如今的產業熱土,曾是該市紡織服裝產業鏈的“空白地帶”——回溯十年前,天門服裝還深陷在“來料加工”的困境,服裝企業90%的面料依賴外購,生產周期動輒半個月。
“十四五”期間,該市以改革思維破解產業痛點,創新開展產業鏈招商,成功引進投資80億元的化纖紡織產業園,填補產業鏈關鍵缺口,推動天門從傳統“服裝加工戶”轉型為“面料供應商”,正加快建設全省最大的化纖紡織產業園。
在紡織服裝領域,該市更以電商賦能重構產業生態,形成“周邊制造、天門網銷”的格局。數據顯示,該市服裝電商交易額從2021年的70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513億元,預計今年可突破700億元。
如果說紡織服裝是天門產業的“壓艙石”,那麼綠色循環產業便是改革催生的“新增長極”。兩年前,該市在綠色循環領域尚無規模性產業布局。如今,堅持以“無中生有”的改革思維,前瞻布局綠色循環產業,規劃建設綠色循環產業園。僅兩年時間,產業園實現跨越式發展,預計全年產值可達200億元,正加速向全國重要再生鋁制品加工基地邁進。
作為農業大市,該市同樣以改革為鑰打開農業現代化之門。依托傳統農業大市優勢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全市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5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22家。全省最大糧食加工企業、“江漢大米”核心企業庄品健集團,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今年營收有望達20億元,有效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改革賦予產業動能。五年來,該市堅持用改革的思維大抓產業、大興產業,深入實施工業倍增,“一企一策”提振企業信心,推動“一主兩新三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升級,紡織服裝、循環經濟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新型儲能五個百億級產業園加快形成,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9個月居全省第一。
城市煥新 水鄉宜居成色亮
“高鐵和高速要開到家門口了!”今年底,百萬天門人將迎來歷史性一刻:沿江高鐵天門段將建成通車,天門正式邁入“高鐵時代”。而眼下,武天高速東段也已建成通車,西段正加快推進。
城市的發展,既要“骨架”支撐,更要“血肉”豐滿。
這五年,該市以打造水鄉公園城市為目標,用景區標准規劃建設城區,通過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改革實踐,積極推進了一批改變格局的大項目,讓城市既有“顏值”更有“內涵”。
除了今年將全線通車的兩條交通干線,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S213新東環線也開工建設,張家湖農文旅融合項目初具雛形,城區污水管網整治提升全面完成……這些重大基建改革項目如同城市生長的“骨骼”,既撐起城市能級躍升的框架,也承載著萬家燈火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千家萬戶的共同心願。該市通過深化政策體系改革、優化土地供給結構改革等多項舉措,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自2024年5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實現“雙回正”以來,連續16個月保持全省第一,走出了一條“企業敢拿地、群眾敢買房、政府敢補貼”的良性循環之路,推動人口加速集聚。
近三年該市城區人口增加10萬人,可以看到,理發店、小吃店、酒店的人氣越來越旺。這城市煙火氣背后,是群眾對“住上好房子”的期待變成現實。
眼下,隨著該市高效率推進天門新區、高鐵新城建設,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城市試點項目建設,推動環湖綠道、鄰裡中心、觀光塔等設施落地,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水相融的城市新客廳,天門的宜居優勢日益凸顯。
宜居的城市,離不開精細化的更新與管理。五年來,該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48個,建設燃氣管網1264公裡,以改革實踐讓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完成供水、排水等設施智慧化監測系統建設,讓城市管理更“聰明”。
這五年,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生態環境到居住品質,該市用改革的辦法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度與吸引力,讓水鄉公園城市的藍圖一步步變為可感可及的生活實景。
民生提質 生活幸福底色厚
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是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現在生娃有補貼、托育有去處、教育有保障,我們也敢生二孩了!”2024年,市民李女士迎來了第二個孩子,而這一年,該市出生人口增加1050人,同比增長17%,實現8年來首次由降轉增。
這一變化,源於該市針對人口發展新形勢推出的鼓勵生育“組合拳”:從“五條措施”到“七條意見”再到“新七條意見”,建立涵蓋婚戀、孕育、生育、養育、托育、教育的一體化生育支持體系,以全方位、多維度的改革舉措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營造生育友好社會環境。
教育公平,民心所向。該市以“均衡”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在資源均衡上,打造2個省級、53個市級示范教聯體,實現義務教育全覆蓋,有效縮小城鄉、校際教育差距﹔在學位供給上,改擴建20余所學校,城區學位達12萬個,“入學難”問題得到緩解。推進公辦幼兒園“托幼一體化”改革,精准滿足2-3歲幼兒入托需求﹔推進天門職業學院升格本科層次職業學院改革,優化區域教育結構。
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該市用改革為教育發展“提質加速”,守護教育公平之光。
“現在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省時又省錢!”這是群眾對醫療改革的直觀感受。“十四五”期間,圍繞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該市深化醫療健康領域改革,積極推進醫共體建設改革,實現區域內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降低群眾就醫成本。
在醫療服務改革上,該市持續發力:市一醫在綜合實力縣(市)級醫院標杆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八、連續14年蟬聯中部地區第一,匯僑院區全面啟用,市域內就診率達90%以上。
這五年,該市聚焦群眾生育、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深化改革,努力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改革永遠在路上。“十四五”期間,該市以改革破難題、以創新促發展,在產業、城市、民生領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天門將繼續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干,打造更多具有辨識度標志性的改革成果,為加快建設新時代僑鄉注入改革活力。(熊文婷 許磊 彭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