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牛本傳》:楚劇裡的中國農業之變

10月16日晚,筆者在四川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觀看了一場鄉土氣息特別濃郁的楚劇《田耕牛本傳》,該劇以一位湖北農民的半生沉浮為范本,折射出中國農業從傳統耕作到現代農業轉型的壯闊歷程。田耕牛從“農狀元”到“老農迷”的戲劇性轉變,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轉折,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生動注腳。這部作品以藝術之筆,勾勒出時代變遷中,農民角色的深刻嬗變,為我們理解“新農人”群體的崛起提供了鮮活樣本。
土地變革:從“命根子”到“新戰場”的轉型
田耕牛的人生軌跡與土地制度的變革緊密相連。改革開放初期,土地承包制讓這位“庄稼好把式”成為種田大戶,傳統耕作方式成就了他的“農狀元”美譽。本世紀初,土地流轉使犁牛耕作漸次讓位於機械作業,田耕牛面對拖拉機時的茫然無措,正是傳統農民在技術革命前的真實寫照。2023年“小田變大田”的推行,則標志著農業生產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根本轉變。
這種變革不是簡單的技術替代,而是農業生產關系的深刻重構。當土地從“命根子”變為“新戰場”,農民的角色也從“守土者”轉變為“經營者”。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佔比為3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個“田耕牛”的轉型故事。這種轉變既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催生了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崛起。
知識革命:從“經驗論”到“科技派”的跨越
劇中翁婿理念沖突的戲劇性安排,深刻揭示了農業領域的知識革命。田耕牛駕牛犁田的“絕活”在女婿面前敗下陣來,這種“錯位”恰恰反映了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的代際差異。20年后,女兒女婿事業有成卻選擇返鄉創業,這種“回歸”不是簡單的身份復歸,而是帶著現代科技與市場理念的二次創業。
這種轉變在現實中得到印証。據統計,我國新型職業農民中大專以上學歷者佔比已顯著提升,部分發達地區甚至超過90%,他們運用無人機、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重構農業生產流程。在湖北,類似田耕牛的原型楊小運的“新農人”群體正在涌現,他們通過電商平台銷售農產品,運用智能設備管理農田,將傳統農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這種“知識+資本+技術”的新型農業模式,正在重塑中國農業的基因。
文化傳承:從“守成者”到“創新者”的蛻變
《田耕牛本傳》的創作本身,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典范,它用楚劇這一鄉土劇種,通過表現當代“三農”題材,實現了劇種生命力的延續與創新。詹春堯塑造的田耕牛形象,既保留了楚劇的喜劇風格,又通過“八字步”等細節設計,賦予了角色現代戲劇的張力。
這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辯証關系,在“新農人”群體中同樣顯著。他們既傳承著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又主動擁抱現代文明成果。比如,在浙江,有“新農人”將傳統稻作文化與數字技術結合,開發出“智慧稻田”項目﹔在雲南,有“新農人”通過直播帶貨,讓普洱茶走向世界。這種“守正創新”的發展模式,正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文化密碼。
時代命題:從“生存型”到“發展型”的躍升
田耕牛的人生軌跡,最終指向一個時代命題:農業不僅是生存手段,更是發展空間。當土地流轉、科技賦能、文化創新成為農業發展新常態,農民的角色正在從“生產者”轉變為“經營者”“創新者”“傳承者”。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身份轉換,而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站在鄉村振興的歷史節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田耕牛們的轉型故事,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光明前景。當“新農人”群體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力軍,當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中國農業正迎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這種跨越,既是時代的饋贈,也是奮斗的成果。
今天,當無人機掠過田野,當電商鏈接起城鄉,當“智慧農業”成為新常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農民身份的重新定義,從“面朝黃土”的勞動者,到“手握科技”的創業者。
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新時代的“田耕牛”們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變革。他們或許不再執著於犁鏵,卻以知識和創新深耕沃土﹔他們或許不再依賴“老把式”的經驗,卻以數字化手段續寫農業傳奇。正如劇中翁婿的“比武”終成攜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終將繪就中國農業更壯闊的圖景。
《田耕牛本傳》落幕,但新農人的故事仍在繼續。在中國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農業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詞,而是充滿希望的未來。從“農狀元”到“新農人”,變的是生產方式,不變的是對土地的深情﹔變的是技術工具,不變的是對豐收的執著。讓我們期待,在時代的浪潮中,中國農業將交出更精彩的答卷。(陳大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