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

青年大學生是國土安全教育體系中的關鍵群體,其國土安全素養直接關系到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代際傳承。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引導他們深刻理解國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自覺筑牢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青春防線,是有效應對全球安全新格局下新形勢和新挑戰的重要舉措,是筑牢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根基的戰略工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緊迫的現實價值。
深刻把握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的時代價值
是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重要保障。國土安全教育本質上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民族尊嚴是國家的核心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守護的底線。對大學生進行國土安全教育,首要任務是引導他們深刻理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認識到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責任。通過系統學習國家歷史、地理、民族政策以及維護國家統一的斗爭歷程,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山河破碎的屈辱史和無數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收復失地、捍衛主權而拋頭顱洒熱血的壯烈史,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到維護國土安全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神聖義務,從而在思想深處筑牢“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政治自覺和家國情懷,厚植愛國主義與國家認同的政治根基。
是為國家長遠發展儲備戰略人才、為民族復興偉業奠定堅實人才基礎和安全基石的有效途徑。國土安全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保障。沒有穩固的國土安全,一切發展成果都可能化為泡影。當前,我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的外部壓力和挑戰前所未有。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他們將投身於國防科技、外交外事、經濟建設、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各個領域,其國土安全素養直接關系到國家在關鍵領域的安全水平。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成長為具備強烈國土安全意識和綜合素養的青年人才,在日常工作中自覺維護國家秘密、防范安全風險,在科技攻關中勇攀高峰,為國家構筑安全屏障。
是賡續中華民族維護統一愛好和平文化基因的時代傳承。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深厚文化傳統。近代以來,無數革命先烈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收復失地、保衛家園,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偉大斗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群體“清澈的愛,隻為中國”等的感人事跡,是開展新時代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的鮮活教材。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學習和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深刻感悟到維護國土安全是跨越時空的使命傳承,不斷增強其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從而將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信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新時代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回應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化拓展之需。新時代的國土安全教育,必須深刻理解和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升級。這意味著國土安全教育不能再局限於傳統的軍事、邊境、海洋等“硬安全”領域,而要將視野拓展到網絡空間、太空、深海、極地、生物、數據、人工智能、生態、資源等攸關國家長遠發展和戰略利益。教育內容需要及時融入這些新興領域的安全知識、風險挑戰和應對策略,幫助大學生構建起覆蓋全面、重點突出、動態更新的國土安全知識體系,深刻理解維護國土安全的復雜性、系統性和整體性,從而自覺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認識和實踐。
回應青年思想政治引領精准化之需。當代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數字原住民”,思想活躍,視野開闊,但同時也面臨著信息爆炸、思潮激蕩的復雜環境。青年學生對教育形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傳統的“填鴨式”“報告式”教育難以滿足其互動性、體驗性、個性化的需求。因此,新時代的國土安全教育必須精准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認知規律和信息接受習慣,不斷增強國土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吸引力和親和力實效性。
回應國土安全教育體系現代化之需。面對日益復雜的安全形勢和多元的教育需求,傳統的、零散的、單一的教育模式已顯乏力,亟需構建一個更加系統、協同、創新的現代化國土安全教育體系。需要將國土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全環節,從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從思政課程到專業教學,從課堂講授到校園文化,形成貫通式、浸潤式的育人鏈條,避免“碎片化”和“附加性”。需要打破校內外壁壘,實現資源統籌、力量整合、高效協同,注重發揮軍隊、國家安全機關、科研院所、社區、媒體等外部優質資源,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的合力。需要積極擁抱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沉浸式、互動式、智能化的教學場景和資源,提升教育的科技含量和時代感,以適應新時代對高質量、高效能國土安全教育的迫切要求。
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的實踐路徑
以系統思維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大安全”育人格局。高校黨委必須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將國土安全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納入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和“大思政課”建設的整體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重點任務、責任分工、實施步驟和考核評價辦法,將國土安全教育成效納入相關單位和人員的年度考核評價體系,確保責任落實、工作落地。建立由校領導牽頭的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定期研究部署、協調推進、督促落實,打破部門壁壘,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活動聯動。
以總體觀念深化內容供給,拓展教育廣度與深度。教育內容要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實現全面覆蓋與重點突出相結合。在鞏固傳統安全教育基礎上,系統性地拓展網絡空間安全、生物安全、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人工智能安全倫理、太空安全與深海極地戰略、生態安全與資源能源安全等新興領域內容,建設高質量的國家安全教育案例庫、音視頻資料庫、在線學習平台和虛擬仿真教學資源。推動教育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專業,編寫或修訂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軍事理論》等課程教材,深入挖掘各學科專業(如信息、生命科學、環境、國際關系、法學等)中蘊含的國土安全育人元素,通過“課程思政”實現有機融入。
以青年為本創新教育方法,增強吸引力與實效性。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辯論研討等,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VR/AR沉浸式體驗項目、國土安全主題的在線開放課程、互動游戲、微視頻、H5等新媒體產品,提升教育的科技感和趣味性。聯合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科技企業拓展育人場景,舉辦國土安全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演講比賽、文藝匯演、志願服務等比賽活動,強化實踐育人成效。
以開放視野健全協同機制,支撐教育可持續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導衛國戍邊英雄、科研報國典型、優秀退役軍人、國家安全干警等擔任國土安全教育特聘教授或兼職教師,通過校內培養、校外引進、專兼結合等方式,打造國土安全教育“大師資”隊伍。加大經費投入,設立大學生國土安全教育專項經費,保障課程建設、教材開發、師資培訓、實踐活動、技術應用、資源購置等需求。完善評估反饋機制,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育效果評估體系,定期評估教育成效,及時收集師生反饋,持續優化教育內容、方法和管理,實現教育的動態改進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鄉村文化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