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昌首義學院“政思領航”課讓抗戰精神照亮青年初心

2025年10月18日09:48 |
小字號

思政課現場。

思政課現場。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的旋律裡,藏著1945年中華民族劫后余生的榮光。”10月13日下午,武昌首義學院“政思領航”第六期思政課開講,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瑾教授以“銘記偉大勝利,傳承抗戰精神”為題,為40余名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及發展對象授課。

讓厚重歷史“活”起來,讓青年學子在情感共鳴中感受心靈的洗禮。本次課程作為該校黨委學生工作部“政思領航”品牌活動核心環節,以“金曲鑒賞、歷史回望、思辨互動”為主線,是學校“以生為本、以思為要、以行踐知”教育管理理念的生動實踐。

課堂上,原版《恭喜恭喜》的沉緩弦樂,訴說1945年陳歌辛出獄后見証山河重建的感慨﹔《鬆花江上》的悲愴旋律,將學生帶回1931年東北淪陷的苦難歲月。聽著張瑾的動情講述,學生們面露敬畏,“家國情懷”的種子深植於心。

“‘八年全面抗戰’與‘十四年抗戰’是否矛盾?”英語2201班牛揚同學的提問引發熱議。張瑾仔細梳理道:“十四年抗戰(1931-1945)含局部與全面抗戰,是對早期抗爭力量的致敬﹔十四年抗戰完整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也更充分肯定了早期抗戰力量的歷史貢獻。”而這一環節,也體現了黨委學生工作部“鼓勵思辨、堅定信仰”的理念。

學生在聽思政課。

學生在聽思政課。

講授過程中,張瑾以“黃河砥柱”比喻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1931年中共率先發表抗日宣言﹔東北抗聯將士冰天雪地以草根充飢,楊靖宇、趙一曼等英烈平均犧牲年齡不足35歲﹔1940年陳嘉庚見証國民黨奢華宴請與延安朴素餐食,感慨“中國希望在延安”。這些細節讓學生們紅了眼眶。英語2302班李雨桐同學哽咽地說道:“如今才懂‘初心’是先輩們刻在骨子裡的擔當。”

此次課程還通過數據指出,中國抗戰持續14年,牽制了74%以上的日軍陸軍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羅斯福的評價更讓學子們直觀感受到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課程尾聲,張瑾結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山河為証》上映,對比今昔——從抗戰時“飛機不夠飛兩遍”到東風導彈亮相,從積貧積弱到中國以“和平方舟”、雜交水稻踐行和平初心。張瑾強調,紀念抗戰是為了傳承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

“這堂思政課讓我對‘黨員使命’有了更具體的理解。”課后,不少學生主動分享感悟。作為黨委學生工作部“政思領航”重要組成部分,本期抗戰主題思政課不僅是一次生動的歷史教育,更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它以創新形式打破歷史與現實的壁壘,讓青年學子在沉浸式學習中讀懂抗戰精神的內涵,在思想共鳴中堅定理想信念,為他們今后參與黨課學習、踐行黨員使命筑牢了基礎。

武昌首義學院“政思領航”系列思政課自開設以來,始終堅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時代”原則,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授課、組織紅色實踐研學、開展主題思辨討論等形式,將思政教育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從“理論”落實到“行動”。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思政教育創新,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打造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政品牌活動,引導青年學子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力量。(圖/文 鐘世炫 朱倩瑤 陳瓊)

(責編:郭婷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