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寧:為企業插上 “科技創新”的翅膀
湖北省2025年擬入庫科創“新物種”企業名單,咸寧市32家企業入選瞪羚企業榜單。目前,市現有省級獨角獸企業1家,省級瞪羚企業達到107家,區域高成長性創新主體培育取得良好成效。
技術賦能企業成長

咸寧本地高新企業。陳紅菊攝
日前,湖北省人社廳公布2024年度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動態,湖北三環汽車方向機有限公司正式獲批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該公司集“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隱形冠軍示范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榮譽於一身。近幾年來,該企業深化與武漢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建立博士后聯合培養機制,歷經1年建設期順利通過驗收。
經過精心籌備、規劃、設計、招標、施工、設備調試與試生產,該公司戰略性新產品——智能電動循環球方向機(X-EPS)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日生產效率更是實現了飛躍式增長,提升了14倍。
“新建的2000平米的實驗室,已經通過了國家CNAS體系認可的實驗室,能夠做17項滿足國家行業標准的試驗。”公司負責人介紹。
從咸寧市科學技術局獲悉,為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今年,該市圍繞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求制定支持創新平台跨越發展專項政策,制定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9526”科技創新體系行動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領域,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助力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申報工作,推動科技創新打開新局面。
聚力打造創新高地

咸寧本土高新企業。陳紅菊攝
科技創新平台是引鳳筑巢的“智慧梧桐”。為解決企業需求與科研成果難以高效匹配的問題,咸寧市主導打造的湖北科創供應鏈平台咸寧專區高效運行,以“應用導向”破解產學研對接難題。
武漢華揚天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布活性肽研發需求后,僅38天即與武漢大學孫慧教授團隊達成30萬元產學研合作﹔湖北石溪彩米公司的米粞開發技術需求,與湖北工業大學專家團隊精准匹配,兩個月內實現百萬元級技術轉化……該平台上線至今,已有近1800項技術與企業“牽手”成功。
“我們構建了數字化匹配系統,讓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60%,企業研發成本降低35%。”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科創供應鏈正由單向輸送向多方共贏的創新生態進化。
赤壁中試谷是咸寧科技創新的重要平台。赤壁中試谷·智能無人系統測試基地擁有華中地區最大天文望遠鏡觀測塔基和“空天地水”一體化測試場景,是我國首個落戶縣級市的全野外智能無人系統測試基地,已引進航天宏圖、武漢縱橫天地、湖北智空航圖等20家企業,承接7個科研項目。
今年初,武漢大學李必軍教授團隊研發的智能無人礦車項目落戶赤壁中試谷,實現了礦石開採、運輸等全鏈條的無人化作業生產,定位誤差在20厘米以內。
產業發展需科技賦能,科技進步離不開創新土壤。從技術供需匹配到跨區域創新協同,從傳統產業升級到未來產業布局,我市正依托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以系統化思維構筑科創強磁場。
擦亮本土科創品牌
日前,一場聚焦“離岸科創”的直播活動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掀起熱潮。咸寧高投集團作為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的建設運營主體,通過旗下湖北盛寧科創公司兩個多月的精心籌備,向全國觀眾立體展現了這座“武漢研發、咸寧轉化”科創飛地的獨特魅力與澎湃活力,引發廣泛關注。
作為湖北省深化創新驅動的重要實踐,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依托武漢“中國光谷”的科創資源富礦,為咸寧企業搭建起“研發在武漢、轉化在咸寧”的協同創新平台。
咸寧高投集團負責人在直播中道破核心競爭力:“武漢的高校與人才是企業研發的引擎,咸寧的土地、成本與產業配套則是規模化生產的沃土。”這一“雙向賦能”模式,精准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科創園入駐率始終保持高位,截至今年9月,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累計吸引企業222家,其中在園企業109家,2家省級及以上實驗室扎根,與23所高校建立合作,常駐員工近700人,總入駐率高達91.95%。
科創供應鏈應用效果也不斷增強,湖北科創供應鏈天網平台咸寧專區表現尤為突出,專區入駐企業6480家,企業入駐率全省第二﹔平台累計發布需求4455項,已完成2159項,完成率達48.46%,同樣高居全省次席。技術、金融、人才三大核心需求解決成效斐然。
據了解,開園兩年來,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以“服務做加法、成本做減法、效益做乘法”的理念,已有91家企業來咸建設生產基地,總投資達7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產值25.37億元、稅收7363萬元,新增就業崗位超4000個。真正實現了“研發在武漢,成果轉化在咸寧”的良性循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文/圖 陳希子 陳紅菊 朱江茂 吳純新 李繼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