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北崇陽煙草:戲韻承非遺 志願護薪火

2025年11月13日09:18 |
小字號

近年來,湖北咸寧崇陽煙草始終以“金葉力量”賦能提琴戲傳承,通過志願服務浸潤民俗根脈、助力文化保護實踐,在民俗傳承與鄉村振興的交匯中守護這門地方戲曲的文化基因,與小城發展同頻共振。

百年琴腔 鐫刻鄉愁的文化根脈

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的提琴戲,其形成可追溯至晚清,源頭為湖南岳陽、臨湘一帶的花鼓戲。清末民初,湖南藝人攜戲班赴崇陽演唱授徒,移植改編劇目之余,將這一外來戲種與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的梁山調相融合,更深度吸納崇陽本土小調、山歌、民間民樂等元素,逐步蛻變為風格獨特的地方劇種。憑借“多彩的聲腔板式、靈活的演唱方式和獨特的伴奏形式”,提琴戲兼具藝術品位與城鄉適配性,久而久之超越漢劇、花鼓戲,成為崇陽主流劇種。這門傳唱百余年的劇種,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琴一響,喉嚨就痒”,這句諺語道盡崇陽人對提琴戲的天然親近。逢年過節、祠堂落成、豐收慶典,或是祭祀祈福、祝壽慶賀,搭台唱戲都是必備環節,常有“一村唱戲,數村趕場”的熱鬧景象。一把提琴拉盡歲月流轉,數段唱腔演遍煙火人間,對崇陽人而言,提琴戲早已是融入日常的文化符號,更是刻在心底的鄉愁印記。

演出現場。

演出現場。

守正創新 老戲煥新的破局之道

盡管曾風靡鄉野,但這門百年老戲如今也面臨著現實困境。老一輩傳承人年事已高,年輕一代投身傳承的意願不足,出現明顯的傳承人斷層和觀眾流失等傳承難題。

為守護這份文化遺產,崇陽縣積極行動。當地不僅設立專業的提琴戲劇班系統培養后備人才,更將提琴戲引入校園,通過興趣課堂、校園展演等形式播撒傳承種子﹔縣提琴戲劇團常態化開展“戲曲下鄉”活動,把戲台搭到村口院壩,讓戲韻重新回蕩在鄉野間﹔更連續舉辦九屆提琴戲劇節,每一屆都吸引萬人參與,讓這門老戲在集中展演中收獲更多關注與喜愛。

“曾經擔心提琴戲會慢慢沉寂,但看到越來越多同齡人開始聽戲、學戲,看到戲台從村裡搭到了校園,還有熱鬧的戲劇節吸引大家關注,我更加堅信只要我們接力守護,提琴戲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這些古老唱腔一定能唱給更多人聽。”作為年輕傳承人之一的舒思維深有感觸。

紅甲護航 煙草人助力傳承的擔當

崇陽提琴戲能在歲月中流轉至今,正是一代代崇陽人用熱愛托舉、用責任守護的結果。崇陽煙草深知這份文化傳承的重量,更明白本土力量對非遺延續的意義,通過組建非遺傳承志願服務隊,以實打實的行動,為這門陪伴崇陽人數百年的古老藝術,注入“煙草力量”。

為貼合提琴戲實際需求,服務隊組建初期便走訪縣非遺保護中心、提琴戲劇團,摸清演出保障、文化傳播等需求並梳理助力方向﹔同時在單位內部廣泛動員員工,鼓勵結合溝通協調、現場保障等特長參與志願服務,以熱忱與能力助力非遺守護。在演出現場,為扎實落地服務行動,志願服務隊在“戲曲下鄉”時提前到場,與劇團一同搭戲台、挂幕布、擺座椅,並引導觀眾、維持秩序並向年輕人遞宣傳冊、講提琴戲傳承故事,盼更多人愛上這口家鄉戲。(文/圖 陳康英)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