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路面塌陷再造悲剧 城市地下系统需全面"体检"

2020年01月16日10:57  来源:光明网
 

据媒体报道,1月13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红十字医院一公交车站前突然出现大面积路面塌陷,一辆等候乘客上车的公交车掉入坑中,造成多人伤亡。官方称,截至目前,所有住院伤者和留院观察伤者伤情稳定。据悉,应急管理部已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事故处置和原因调查,督促有关方面针对近期城市地面塌陷多发情况,研究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

路面塌陷,公交掉坑。一刻惊魂,悲剧已成。就如同以往许多次惨剧一样,此事又一次让公众震惊而后怕。毕竟,街头闹市,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公交出行,是我们习惯的通勤方式。事故背景设定的高度近似,很容易让所有人产生一种逼真的“代入感”:如果这样的不幸会发生在西宁,那么又是否发生在我们周身?很遗憾,就在近期不算长的时间内,厦门、广州、长沙等多地都曾发生过路面塌陷。这种高频度的、高雷同的“意外”,很难归为偶然的巧合。

每一起灾难都是特殊的,而同类灾难之间,多半也会有着类似的诱发逻辑。梳理过往“路面塌陷”案例的调查结论,我们大致可以将成因归为两类:其一,就是施工不当的衍生事故,比如说地铁工地支撑立柱超重触发崩塌等等;其二,则是“不可抗力”长久作用下的隐患爆发,例如地下土体沉降、流水冲刷掏空地基等情况……事实上,就算在纯自然状态下,“塌陷”也是常见的地质现象。而在城市语境下,人类活动对空间、水土的巨大改造,更是放大了这种风险。

城市建设的迅速铺开,最终形塑了一个复杂系统,这其中就包括极其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地下空间系统。常识是,任何“系统”一旦复杂到了一定程度、超越了某个临界点,就会进入某种混沌状态,这意味着会有太多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因子”,使得充分的认知和精准的掌控,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以“地下管网为例”,不同年代、不同功能、不同工艺标准的管道交错并存。很多时候,哪处水管损耗变形、爆裂渗漏,实则是很难被及时掌握的,长此以往,很容易诱发“地陷”。

复杂系统、混沌状态,许多城市对“地面塌陷”防治心有余力不足,根源就在于此。此次“西宁地陷”事件同样如此,在事发之前,并没有暴露出强烈的征兆。说到底,如何事前找出城市地面塌陷的危险区、隐患点,仍然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为此求解,不仅需要更加有效的动力地质作用监测、评估手段,更需要更具前瞻性、全局性的市政管理模式。唯有走出混沌,理出头绪,以主动的、全覆盖的动态排查,明确科学的、审慎的空间规划和工程监管,才能尽可能让“不可测风险”变得“可防可控可治理”。(然玉)

(责编:关喜艳、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