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六十五载 中冶南方三大主业齐发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郭婷婷

2020年11月18日13:45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过去的时光。从65年前,肩负着振兴中国钢铁工业的神圣使命成立,设计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高炉、国内首套大型冷轧项目;到八十年代,踏上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支援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种下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再到2004年,以主业分立改制方式组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作,2016年,正式确立“3+N”业务体系,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实现多领域协调发展,一个多甲子的时光里,和新中国一同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冶南方,栉风沐雨而历久弥坚,踏平险阻而勇往直前,造就了无数的辉煌与不凡。

深厚底蕴: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

1956年,初春,微寒,武钢一期工程建设现场。

空旷的原野,透风的工棚,没有资料可查,更无经验借鉴,白手起家的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中冶南方前身,以下简称“武汉院”)工程技术人员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用铅笔和图版描摹出共和国第一钢都的宏伟蓝图。

武钢1号高炉是武汉院科技工作者精心雕琢的第一项杰作。

1958年9月13日 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庆典(中冶南方供图)

武钢一号高炉(中冶南方供图)

1958年9月13日,当第一炉火红的铁水喷涌而出,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亲眼目睹这一壮举。历史将这一天定格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点,武汉院在这天收获了他们的第一个工程建设成果。

七十年代,又一份光荣的使命落在了武汉院身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引进项目——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开始建设,武汉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国内首套大型冷轧项目的设计重任。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中冶南方供图)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中冶南方供图)

在参与会战的十万建设大军洪流中,武汉院工程技术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严把技术关口,虚心学习技术,用双手托起了这颗当时钢铁行业最璀璨的“明珠”,引领着中国钢铁工业走向现代化。

从这个项目起步,武汉院奠定了在冷轧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

其后,新中国又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宝钢的建设开始了。武汉院又迅速调集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组建宝钢设计队,服务于宝钢主要工艺生产线的建设,努力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生产技术、装备、工艺水平,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步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

武汉院受邀作为湖北省第一批支援深圳建设的企业,以牵头单位和设计标准规范制定者的角色,全面参与深圳特区建设。

近期深圳深南大道样貌(中冶南方供图)

蜿蜒通达的道路、横空飞架的立交、高楼林立的街区,在深圳这座快速崛起的新城中,留下了武汉院数不清的业绩。第一版城市总体,五十年不过时的城市主干道——深南大道,都在武汉院手中完成。

九十年代,在“科技强国”目标的感召下,武汉院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承担了武钢、宝钢、鞍钢、本钢等国家钢铁骨干企业的重点工程建设,包括以武钢5#、6#高炉建设为代表的炼铁项目,以武钢一炼钢、三炼钢系统工程为代表的特大型现代化炼钢项目,以宝钢1420mm、1550mm、1800mm冷轧工程和鞍钢冷轧2、3、4号线等为代表的轧钢项目,其中宝钢冷轧工程打造了集世界上高、精、尖技术于一体,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冷轧薄板厂。通过系列工程的实施,武汉院全面提升了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

宝钢1550mm冷轧工程(中冶南方供图)

新中国建设发展的道路上,武汉院始终枕戈待旦奋战在最前线,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激情与力量,用行动承担起沉甸甸的国家责任。

多年的技术积累,多年的文化底蕴,积淀下来创新的胆识与魄力,也为中冶南方后来的平稳起步和飞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责编:关喜艳、张隽)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