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警惕村史馆建设沦为“形式主义新阵地”

2021年03月24日08:35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史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建立村史馆,有利于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激发文化认同,教育引导村民不忘初心铭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但笔者调研发现,一些村史馆建设不接地气、形式大于内容,如:村史馆成旧货馆;村民不看,专为领导参观;展板大同小异;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这些村史馆建设中存在的乱象不仅与建设初衷背道而驰,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村史馆,始于百姓,归于百姓。要警惕村史馆建设成为“形式主义新阵地”的关键在于要学会“把准脉”“开好方”,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使村史馆真正成为当地百姓的拼搏见证、各方游客的教育课堂、归乡游子的情感共鸣。具体而言,需做到:

惠民为本,力戒形式主义。形式大于内容,是一些村史馆的通病。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类似村史馆这样建设项目会不断增多,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首先就要解决形式主义这个顽疾。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纠正错误的政绩观,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查处、予以纠正。另一方面作为基层干部,应该多问一问:村史馆为谁而建?为什么要建?想问题、办事情多从老百姓立场出发,这类形式主义尴尬就能避免。

深挖内涵,擦亮村史名牌。在村史馆建设过程中,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及村级党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和热心人士宣传发动党员群众,组建一支以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为主的村史馆建设团队,并根据各自的专业分类,围绕村庄起源、人文构成、风俗习惯、人物事迹等进行广泛搜集,使村史馆成为存史、资政、育人、政策宣传、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激发乡村振兴精神气。

因地制宜,留住美丽乡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乡村发展史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村规民俗、古迹传闻等。因此在建设村史馆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坚持文旅产业融合,将村史馆建设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过硬支部创建一体规划协调推进,并统筹整合村(社区)资源,以此传承文化记忆,使村史馆成为凝聚群众的精神家园。(黄美玲)

(责编:关喜艳、张隽)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