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

致时代、致青春、致武汉 第七届武汉诗歌节举行

2021年12月28日08:19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第七届武汉诗歌节现场

漫天桐叶吹作雪,不误满城爱诗人。黄鹤楼的钟声穿越历史回响,江城迎来初雪飘飞,一年一度的武汉诗歌节再次点燃人们心中的诗意。第七届武汉诗歌节于12月24日—26日圆满举行,近百位当代诗人、作家再次以诗歌为名集结,用满怀深情的作品,精彩高妙的诗论,美轮美奂的诗歌艺术演绎,捧出一场年末文化大餐,致时代、致青春、致武汉。

诗赞江城,古今咏叹满城芳华

25日晚,诗歌音乐会在童声依依中拉开帷幕,《黄鹤楼》诗歌朗诵伴着《武汉伢》民谣,将人们的思绪拉入江城悠久的诗歌历史,回味延续至今的浪漫风情。

江南有诗楼,江北有琴台。李白为武汉送来“江城”雅号;崔灝一首诗成就黄鹤楼;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述说着武汉见证新中国的崛起……古往今来吟诵武汉的诗文灿若星辰。

第七届武汉诗歌节诗歌朗诵会

前人诗词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当代诗歌传承千年文化、激活城市浪漫。诗人杨克吟唱“东湖是古人遗忘给现代诗的,湖面似一张巨大的纸,那么干净,那么白”;诗人车延高歌咏琴断口之名,想“把时间扶起,去古琴台拨弦,听高山流水”。

首次受邀参加武汉诗歌节的欧阳江河说,来到武汉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大城市、大气魄,吻合了自己对诗歌风格的期许和探求。当谈到诗歌节的吸引力,他慨然回答:“我要来!因为我要身临其境地成为武汉人。我也要向武汉和闪耀着心灵光辉的人们致敬。”

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表示:“一届届武汉诗歌节让我们看到诗,也看到诗歌背后的远方,祝愿人们无论面对什么都能拥有‘胜似闲庭信步’的诗情。”

寒冬初雪挡不住市民热情。60岁的郭爹爹冒着风雪匆匆而至,他说这是每年不能错过的享受。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熊尔雅说:“能够现场聆听这些著名诗人对诗歌的深刻透悟,真的是太幸福了。”当日还有50多万人线上同步观看诗歌音乐会,他们在直播间享受着诗歌的盛宴,短短一个小时意犹未尽。网友@思无邪在弹幕中连发三首诗,他说:“诗漫江城千般爱,青春无悔放歌声。”@秋水说:“以诗歌的名义,祝福我们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人。”

打开一扇窗,让市民去看见一个更加宽广和充盈的精神世界。《诗刊》诗歌专柜在卓尔书店揭幕。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城市设立该刊诗歌专柜的城市,让市民生活中充满书香诗韵。

无论饱经风霜,还是青春萌发,只要走进诗歌节,就会感受到江城的温暖、多情与活力。诗歌节唤起每一个城市居民和旅人,用自己的方式诗意栖居在城市中。正如卓尔书店创始人、《中国诗歌》主编阎志所说,每年的诗歌节都弥足珍贵,因浓浓诗意带来的温暖,必将成为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诗赞青春,代代传承永不落幕

时光可以老去,诗歌永远年轻。本届诗歌节呼唤青春、拥抱青春。

“新发现”诗歌营飞扬的青春、涌动的激情奏响第七届武汉诗歌节的序曲。已成功举办十届的新发现诗歌营,发现并培养出150多位优秀青年诗人,让诗歌的力量和热爱薪火相传。

学员纷纷表示,武汉诗歌节将成为自己诗歌创作更好的起点,永葆纯真的心,以熊熊燃烧的热情,持续迸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七届武汉诗歌节 诗人面对面

以青春之歌拥抱青春力量,“青春诗会”文化品牌走进大学之城。自1980年创办至今已走过40年,“青春诗会”被誉为中国诗坛“杰出诗人的摇篮”。《致青春——“青春诗会”40年》新书共八卷,收录476位参加“青春诗会”的诗人作品及手稿,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全的现代诗人作品和手迹的集中展示,既呈现40年中国巨变,也展现一代代青年诗人的心灵成长。

作为第六届“青春诗会”参与者和见证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书中记录我们从青春伊始的诗歌梦想,冻结我们对诗歌的纯粹和激情,显示了我们当时对诗歌的理解以及给时代留下的印记。”

见字如面,一张张诗笺是青春的写照、灵感的印记。在卓尔书店美术馆,“青春诗会”百位参会诗人手稿展静待观众。静立展板前,默念那纸上的诗歌名篇,与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那些人心意相通、青春相连。

青春为诗歌加持,诗歌因青春焕发异彩。武汉坐拥近90所高校,拥有超过130万在校大学生,“青春诗会”如同火把将点燃大学之城的青春力量,承上启下,吸引更多“90后”“00后”向诗歌靠拢,滋养出与时代气质和城市气质更加匹配的文学新群体。这是诗歌的使命,也是创新之源。

诗赞中华,诗歌浇筑理想生活

以山为传,以水写史。诗歌有城市之美、脉脉深情、青春礼赞,更有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诗歌有个体理想、城市脉动,更承载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中华梦想,演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乐章。诗歌节搭起舞台,诗人们欢聚一堂,探索当代诗歌的未来和使命。

第七届武汉诗歌节 新书分享会

吉狄马加说:“在全球疫情背景下,诗歌拉近全人类心灵上的联系,在面临困境时汲取信心和勇气。立足重要历史节点,诗人们要努力从诗歌本身、历史传统、外来借鉴等多方面确立新的美学原则,创作出彪炳史册的作品。”

与吉狄马加一致,欧阳江河说:“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体,应呈现出一种与国家影响力相称的文学语言。”

这种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国际视野,折射在吉狄马加最新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中。武汉诗人张执浩评价,吉狄马加逆流而上,让写作与人类文明同步,以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从民族到国家的、人类的、世界的,甚至宇宙的向善、向美、向好。

多年来,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被誉为“城市诗写作者”,他在《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新书中,写自我、内心、灵魂,也写山川、土地、黎民苍生、慎终追远,立足现实将个人志趣与时代元素结合。

“希望站在大地上眺望彼岸和远方,既呈现当代的空间,也有超越的试验和探索,产生跨越时空的共情。”他希望探索在诗歌里表现人工智能、精密仪器、多维空间等现代科技。

如何理解家国天下和个人的安身立命呢?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分享,家乡的红色文化和年轻时闯荡海南的经历,逐步滋养他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而诗歌承载的情感和时代思考,要转化为个人的东西才真正有生命力,要不断行动和探索,就会得到知行合一的结果。

同样的问题,成都诗人龚学敏用他的行旅创作书写了答案。诗歌节上,他以组诗《龚学敏作品选》荣获第13届“闻一多诗歌奖”。30岁时,他沿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实地考察并创作长诗《长征》。他说,得益于当年所汲取的红军战士艰苦卓绝、坚忍不拔的精神,为诗歌创作更添动力。诗歌应该关注时代特征和当下情感,侧重发现现实生活中新的诗意和审美,关注当下甚至预测未来。

评选“闻一多诗歌奖”是每年诗歌节的传统。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富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它致力于倡导诗意人生,弘扬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中国新诗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诗歌终将不负生活、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七届武汉诗歌节将如北斗星闪耀夜空,回响在时间的原野,伴着时代滚动的车轮,使我们感受到每段平凡的旅程,都可通向诗与远方。(图/文 姜振泽)

(责编:关喜艳、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武汉晴川学院荣膺2021年度“创新创业示范高校”
  近日,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行。会上,武汉晴川学院荣膺2021年度“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称号,该校董事长、校长汪彬教授获评2021年度“影响力教育人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