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筑梦长空 鄂州花湖机场的筑梦之路

2022年06月28日11:58 |
小字号

仰望苍穹,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鄂州花湖机场用42个月完成建设施工,现沧海桑田巨变。

“移山、治水”,上演现实版神话

2017年12月20日上午10时,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开工。燕矶场址占地面积 11.89 平方公里,除了村居厂房,就是山陵丘壑、河港湖汊的地貌。土石方挖填量总计达1.33亿立方米,位居国内在建工程前列。同时,按国家耕地、湖泊“占补平衡”原则,占用的耕地、水面都要及时调整、足额补回。既要“移山”,又要“治水”,这对于面积仅1596平方公里的鄂州来说,是难上加难。

场址核心区正位于花马湖流域中部的走马湖。先是抽水、清淤和地基处理,历时10个多月,昔日湖面渐渐成了广阔地面。

淤泥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不宜做天然地基,而且淤泥深度不同,采取地基处理的方式亦不同。“类似于在‘豆腐块’上插吸管,将水吸出后压成‘豆腐干’。”中铁北京工程局总工程师黄维以“挤水分”来解读这一过程。为缩短“挤水分”时间,施工人员在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地面又堆载高 6 米、约 500 万立方米的土石。

现实版神话以建设成果挑战“不可能”!在时间紧、任务重、高强度、高压力之下,鄂州机场仍然实现场道工程“零返工”。

国内“零突破”,建设方案可“生长”

航空货运枢纽在国内无先例可循,关键在于机场转运中心,这相当于货物进出的“航站楼”。

一期建设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远期规划建筑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相当于2.4个天河机场 T3 航站楼。如此超规模的工程,从概念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并非易事。

经三方专家反复调研,最终确定功能型更佳的“王”字型指廊结构设计方案。

效率优先的同时,这还是一个可以“生长”的设计方案。货运量、货件目的地及类型会因环境、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转运中心可调整设置以满足不同阶段建设需要,形成“T”字、“工”字、“干”字、“王”字型等不同构型,且每一种构型都具备完整的运行链条。

2017年10月,专业机构美国机场研究中心通过一个月反复仿真模拟,测算出中南院团队的方案综合时效排名第一。

挑战“不可能”,“虚拟孪生机场”同步建设

“同时建两条长3600米、间距1900米、宽45米的4E级远距跑道,并且预留第三条跑道,这在国内民航建设史上是第一次, 在世界民航建设史上也属罕见。”现任湖北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忠禄说到。

2021年底,鄂州花湖机场首次校飞,施工单位交出“零返工”的成绩单。“这与数字技术首次在我国机场建设中全程深度运用密切相关。”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主管潘乐说,这里的数字技术是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花湖机场项目是全国首个应用BIM模型进行全过程质量验评和计量计价的项目,并首次打通了“建模”“按模施工”“按模质量验评”“按模计量支付”的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说:“深度运用BIM技术参与工程建设,花湖机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已步入‘深水区’、甚至是‘无人区’。”

建设“智慧机场”,BIM技术正是重要抓手。开工前,参建方通过BIM将所有构件的外形、尺寸、材质等信息,转化为三维可视化数据,利用虚拟建造技术在计算机中预演施工过程。

“每一个构件都有编码,近亿个构件将在机场建成时‘合模’,一个与实体机场完全对应的虚拟孪生机场随之诞生。”物流机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朱方海说,“机场建设进程中,大数据仿真、智能跑道、碳中和机场和少人机坪等15项创新项目相继使用,其中10项为地区、行业或全国首次应用。(曹彦)

(责编:郭婷婷、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