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湖北:“千湖之省”的诗和远方

周恬
2022年11月14日12:03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寒露刚过,小天鹅如约而至,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府河湿地有一片天鹅湖,4500亩核心栖息地即将上演万鸟云集的喧闹场面……

武汉府河湿地。何水桥摄

武汉府河湿地。何水桥摄

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孕育了其湿地大省的地位,现有湿地总面积2175.3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7.8%。近年来,湖北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湿地功能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生态搬迁等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增加,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显著,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鸟类回归 湿地生机盎然

漫步在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进入眼帘的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美景。近日,沉湖湿地迎来了一位“老朋友”——大红鹳。这只大火烈鸟张开红色的翅膀,在湿地漫步觅食,混在黑白的鹭群中格外亮眼。

去年11月,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智慧湿地系统的实时监测视频中发现了大红鹳,刷新了沉湖湿地的鸟类纪录。过完一个冬季后,与其他迁徙的鸟儿一样,大红鹳在次年3月飞走了。今年10月10日,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途中与这只大红鹳不期而遇,这位“老朋友”又来到沉湖湿地越冬。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邹幼勤摄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邹幼勤摄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是候鸟来湖北过冬的重要栖息地。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说:“观鸟16年,这里的鸟群数量明显增多。”今年截至目前,沉湖已经记录了超过3万只越冬候鸟来此栖息。

生态好不好,鸟儿早知道。2022年与2020年冬季水鸟同步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108个调查地点水鸟种类由85种增长到92种,种群数量由65.1万只增长到77.7万只。

湿地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和“交换库”。据湖北省林业局公布数据显示,该省湿地生态系统中分布的动植物资源,仅国家级珍稀濒危湿地物种就有73种,包括白头鹤、麋鹿、江豚、野菱等。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湖北湿地生态持续向好,荆楚大地尽显活力生机。

狠抓治理 推进湿地修复

鸟类增长的背后是湖北保护湿地的态度和决心。

夕阳下的金湖,宛如一只灵动的金鱼跳跃在湖畔林间。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的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禽鸟的天堂,须浮鸥、水雉、白鹭等180多种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令人想不到是,这座名副其实的“候鸟驿站”在十年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臭水塘”。

2012年前,金湖只是发展养殖业的湖泊,生态环境并不理想。曾经以捕鱼为生的胡耀新坦言:“过度的捕捞、养鱼的废水、饲料的废渣,对湖水水质影响很大。”

2014年,枝江市下定决心启动金湖治理工作,退渔还湖,修复水生态,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升。胡耀新也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职业——收起渔网,成为湿地公园的养护工。推窗见绿,水鸟作伴,胡耀新说:“我们还了金湖湿地的历史欠账,环境变好了,生活也美滋滋。”

保护好湿地,事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南水北调等重大民生工程,千湖之省的湖北任重道远。经过多年努力,湖北已形成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三级管理格局;建立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小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多种保护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累计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0.79万亩,实施退耕还湿19.16万亩,新增湿地面积7.77万亩。截至2021年底,该省已创建国际重要湿地4个、国家重要湿地8个、省级重要湿地54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66个、省级湿地公园38个、湿地保护区(小区)72个。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一、三位。

共治共享 释放生态红利

麋鹿成群结队、江豚嬉戏逐水、中华沙秋鸭展翅欲飞……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荆楚大地星罗棋布的湿地上铺陈开来。

湿地,不仅是“诗和远方”,更为人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享受着湿地生态带来的红利。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约上志同道合的骑友,一同去东湖绿道骑车,是武汉白领陈斌的休闲选择。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内,顺着绿道骑行,就可抵达公园。骑行之余还能就地搭帐篷露营,赏花观鸟,消除疲惫。

东湖水杉倒影。黄晓辉摄

东湖水杉倒影。黄晓辉摄

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保护修复了一大批湿地,充满诗情画意的湿地美景更是吸引了广大市民前来打卡。望着满眼的湖光山色,畅快呼吸新鲜空气,陈斌不禁感叹:“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处。‘诗和远方’也近在身边。”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同时举行。以此为契机,湖北将进一步强化湿地保护能力建设,提升湿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

(责编:张沛、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走进“中国钟表之都”:深圳手表产量占全球产量42%
  人民网深圳11月14日电 (王星、刘森君)走进飞亚达计时文化中心,一块块航天表陈列在充满时尚科技感的展品空间。 “能够直面零下80摄氏度、抵抗48000安培每米的强磁场干扰、承受飞船起飞和降落时刻的高过载和强震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