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管理学院:打造“管科融合”育人特色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也是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全面介绍该院科学研究、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杨治。薛蒂摄
管科融合 道器兼修
人民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形成了哪些优势和特色?独特的竞争力是什么?
杨治:我们以“管科融合,道器兼修”为特色,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管理学院。
“科”是科技、科学,“管科融合”是管理理论与科学、科技的融合。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管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将强势理工科和管理结合,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管理的理论结合,这是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大优势。同时,我们教育学生不能过于把某些学习课程当作“工具”,更重要的是“工具”背后的“大道”。
管理学院还提出了“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概念,成立了国内商学院里的第一个终身学习中心,打造终身学习的场景,让更多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实现自我成长,这也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管理赋能 持续发展
人民网:进入新时代,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国际环境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管理学院的重点研究领域是哪些?
杨治:我们强调社会担当,管理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方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双碳管理、乡村振兴、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提供管理赋能。
如今,数字化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的,而是影响所有专业,我们要重点聚焦数字化如何改变或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的管理效率。
“双碳”背景下,能源的变革带来的是整个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从能源布局的优化,能源管理的优化,到消费行为的变革,再到由能源变化带来的整个社会的变迁,管理大有可为。
管理学院依托团队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南方)减贫与发展研究院,在脱贫攻坚中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乡村振兴方面,要继续发挥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积极作用,让乡村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一定要给它注入更多的持续性的生命力。
生命健康领域包含了环境卫生、社会责任、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方面,都能与管理相结合,比如大数据下的生命健康管理等。
胸怀天下 知行合一
人民网: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
杨治:我们提出要培养“胸怀天下,知行合一”的人才。胸怀天下,既要有国际视野,还要有家国情怀;知行合一,鼓励学生能够把学的东西用到实践。
围绕刚刚提到的四大场景,管理学院构建了实习实训基地,把科学家请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企业。
比如今年上半年,我们和湖北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四方签订了一个协议,共同开发课程,促使学生由理论深入到实践。
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去挖掘企业的真实问题,我们希望他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带回来问题,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会高很多。另一方面,学生把自己学的理论知识放到现实的场景里,有个对应关系,才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老师和学生们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也要运用到企业中,才能够判断是不是具有可行性。这种产学研一体的尝试,对企业的发展和学院的教研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提“真”问题 做“真”学问
人民网: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管理学院在科研方面有哪些创新?
杨治:管理学院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在数智供应链、交通优化、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等方面成果斐然。今年我们就成功获得两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科重大专项。比如我们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链”协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培育路径与治理体系研究》,就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项目。
我国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这个体系中,全国多地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底怎么建?课题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基本方向,分析各地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模式,提供不同的治理框架、阶段性目标、发展路径等,解决“产学研金服用”之间相互协同的问题。
一个负责任的研究,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严谨性,就是你要对你自己的研究结果负责。另一个就是相关性,还要对社会负责,看是不是社会急切想寻求答案或想解决的棘手问题。所以,我们倡导要提“真”问题,做“真”学问。(薛蒂、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