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担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使命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阮一帆 明月
2023年10月18日12:54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新时代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面向现代化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确立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强调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更加高昂响亮,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全体人民。明确文化为谁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根本方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创作目标,以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为创作主体,以坚持社会效益首位为创作导向,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创作保障,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践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努力创造和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坚持激发文化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文化自信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一,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激发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守正创新,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线,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方法,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发展的数字化,运用先进传媒技术助力文化创新发展,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载体路径。

坚持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面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加强同其他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发展创新活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尤其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能力,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特别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各种形式国际、民族间的精神文化交流,通过客观事实为原则的中国故事、用世界能够听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故事,以现代理性的叙事语言表达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各民族、各国展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理论,不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舞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使命的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指明了基本方向、原则遵循和发展路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坚定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阮一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中心研究员;明月,中国地质(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郭婷婷、周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专家学者齐聚武昌 纵论金融赋能“双碳”战略
  17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中国碳金融高峰论坛上,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金融机构、企业代表等近200人齐聚一堂,为金融赋能“双碳”战略建言献策。 中国碳金融高峰论坛现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