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四重依据

叶玲慧
2023年12月11日09:30 |
小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次明确提出要“坚定历史自信”,一是开篇中提到“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在宏观层面上基于党的百年历史功绩作出的情感判断和基于历史规律对未来发展作出的自信判断。二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提到,“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是在微观层面上基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作出的理性认知。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自信,那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

历史自信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其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总是与文化相伴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规律性认识,“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等五大意义。可以说,中华民族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丰富的治国智慧,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足以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号”巨轮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劈波斩浪、勇往无前。

历史自信源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性。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诞生,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多年的发展历程。1848年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人民第一次有了实现自身解放的科学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表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决定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同样“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其次,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进一步说明了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历史自信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彷徨困顿中,给中国带来了新方向、提供了新选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以后的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成就。首先,“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其次,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史,奋斗血脉、根基在人民,动力、源泉在人民,是与人民交融共生。我们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就有无限智慧、无尽才能,足以应对任何风险挑战;最后,成就筑牢自信,精神提振自信。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和一系列革命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淬炼革命理想、砥砺初心的重要素材。百年风雨征程,百年奋斗辉煌,我们足以“平视世界”,自信自强。

历史自信源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道路决定命运,选择正确的道路关系着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纵观过去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戒,独立探索符合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道路:“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对为什么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一番阐述。由此可见,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一贯坚持独立自主,不照搬他国模式,是在长期独立自主探索中形成的。新时代唯有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高度的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继续行稳致远。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在理性反思西式现代化道路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料的基础上,经过多轮革命洗礼生成的新式现代化道路,无论是目标定位还是发展路径都更具先进性。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有足够自信。

历史自信才会历史自觉,历史自觉才能把握历史主动,把握历史主动,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以自信自立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实习研究员。本文为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协同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政课与红色资源的深入融合研究》(2021SJB0115),2023年南京财经大学校级科研课题 (党建思政项目)《延安时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XXCB3202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南京财经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Y21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肖璐欣、荣先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群山之间水杉灿灿(古树的故事)
  利川市忠路镇大堰塘村水杉群。 水杉的叶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