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世界湿地日

“百湖之市”万鸟翔集 人与湿地共融绘新卷

人民网记者 张沛
2024年02月02日08:10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又是候鸟南归时,在“百湖之市”的武汉,府河、东湖、沉湖、涨渡湖万鸟翔集,奏响繁华都市中的田园牧歌。

犹记得2022年11月,武汉成功举办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全球首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国际湿地城市”。

摘得这张耀眼的名片后,武汉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人与湿地共融新画卷。

完善湿地保护体系

武汉拥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262座水库,湿地总面积1624.61平方公里。当前,武汉已迎来约20万只越冬候鸟。大美武汉,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整座城市长期作为和努力的结果。

武汉市建立了由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园林和林业局局长为召集人,园林和林业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市城建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武汉市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全市湿地保护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湖泊三线一路、滨水临山地区规划管理规定等要求,武汉坚持“以底定图”完善湿地保护体系,组织编制《武汉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3—2035年)》,制定“河湖碧波安澜计划”“湿地花城锦绣计划”,将“湿地面积不减少”和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

2023年9月,武汉发布了《关于推进武汉市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新的目标:2035年,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形成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座谈会在武汉举办。武汉晒出国际湿地城市“元年成绩单”:锁定全市16.2万公顷湿地边界,形成刚性约束;强化了全要素修复,退垸(田、渔)还湖1.7万公顷,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全市河湖水质优良占比90%以上,实现整体性提升。

摸清生态资源“家底”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是江汉平原最大的典型淡水湖泊和泛水沼泽湿地,也是武汉市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

“沉湖目前记录鸟类2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19种鸟类的数量超过了其全球种群数量的1%。”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为实现科学治理,沉湖湿地建成湖北首个智慧湿地系统。通过声纹识别、图像识别、多模态计算、数字孪生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全天候、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全球9条候鸟迁飞的路线中,有4条途经中国,武汉是多条“鸟道”的交汇点。现在,武汉智慧湿地系统已覆盖全市16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4万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了解,2023年,武汉共监测到7个鸟类新记录。

武汉先后在府河湿地、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初步摸清这些区域的植物、野生动物、水生生物等物种分布情况和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基础上,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主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项目。

“开展生物‘人口普查’,有助于摸清‘生态家底’,让武汉湿地的生态价值‘有据可查’,并帮助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一年四季赏七彩花滩,荒芜滩地变湿地公园。近日,青山湿地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一期迎来完工,正式向市民、游客开放。

为了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项目依托现有的自然滩涂基底打造生态景观。虽正值冬季,园内还是有常绿植物欣欣向荣。江水与天地连成一片,一群江鸥在空中来回盘旋,水杉、乌桕高低错落,绝美风光尽收眼底。

2023年,武汉高质量推进滨水生态廊道建设的步伐加快。在当年内完工的汉水碧道主体工程,将汉江南部滨江景观断点连通,串联起长江、汉江岸线,并在沿途结合汉阳文化打造了5个景观节点,形成供游人领略汉阳文化、观江漫步休闲的滨水空间。

对于面积8公顷以下的湖泊、鱼塘等,武汉则将它们改建成小微湿地,让它们成为野生水鸟的家园和市民游客的乐园。经开区桂子湖小微湿地,通过启动湖泊岸线的生态修复,建成了滨河带状公园。东西湖区慈惠街毛家台北堰塘小微水体,通过改造废弃鱼塘,营造特色美丽乡村,成为热门打卡点。根据计划,到2025年武汉小微湿地将达50处。

湿地保护更聚民心。武汉市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湿地保护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现有湿地学校14所。武汉观鸟协会、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小湿地长”等社会组织积极投身湿地保护与科普互动,让更多人关注湿地、珍爱湿地。据统计,武汉有30余个非政府组织、20万名志愿者助力湿地生态保护。

(责编:周雯、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