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图书馆:端午佳节话国风

《琴意——领略国风之美》专题讲演会。
正值端午佳节,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特邀国家一级演奏员陈春带来一场《琴意——领略国风之美》专题讲演会。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连两边的走道上都坐满了热情的听众,同时线上直播间还有近2万听友参与了本场讲座。
讲座既包含了新石器时期到近现代时期乐器和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也穿插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昭君出塞》《十面埋伏》,古琴曲《阳关三叠》《流水》的演奏。
最早有记录的乐器是新石器时期的古笛,是动物的骨头钻孔制成的,是狩猎人传递信息所用。火的使用带来了陶器,出现了陶土类乐器埙。黄帝时期开始大量种植竹子,出现了竹类乐器。到西周、东周,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乐器。陈春重点讲到曾侯乙编钟与编磬,说编钟有着非常好的音色和质感,可以演奏五个八度的音高,跟钢琴一样属于十二平均律乐器。编磬,声音宛若神仙衣服上的环佩铃铛,清脆悦耳。
《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秦汉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题材为主,典雅端庄,主要用于宫廷礼仪祭祀和鼓舞士兵。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家嵇康写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哲学论述,认为人在听到音乐之后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隋唐时期,伴随着开明的政治环境,音乐内容也极具开放性,音乐被广泛推广与交流,乐器改良与弹奏法的完善、音乐创新和创作也都到了空前的高度。到了宋元时代,音乐的生活气息变浓,戏曲和歌曲出现了,很多音乐题材开始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展,宋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明清时期音乐进一步市民化,出现了板腔和曲调,晚清时期出现了京剧。近现代的音乐从学堂的乐歌开始,其中非常重要的音乐人是萧友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院校“国立音专”。
现场陈春演奏的第一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中排行第三的名曲,全曲有十段,就像十幅连续的画面, 反映了中国文人治国平天下之后的终极追求,即琴棋书画,自然亲近,内心安宁。演奏的第二首音乐是瞎子阿炳的《昭君出塞》。与前面演奏的两首文曲不同,第三首是一首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陈春精湛的技艺,加上琵琶本身超强的表现力,使得现场气氛充满张力,扣人心弦。
琵琶因为演奏指法复杂具有极强的表现能力而被称作是乐器之王,而古琴则因为承载着中国文人的思想与追求,也被称作是乐器之王。演奏的第四首曲目是古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首情歌,最初来源于笛曲。古人是非常重视离别,因为朋友之间的离别可能就是永远不再相见,《阳关三叠》讲述的就是三次离别的故事。秉着把传统音乐的经典带给观众的想法,在讲座的最后给大家演奏了一首超长音乐《流水》。陈春说,“希望传统音乐能成为大家的茶余饭后。”(文/李青 图/王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